明洪武(1368-1398)年间,在境内一处山坡边依山傍水的地方住着一位会法术的汝姓得道道士,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水患连绵,百姓苦不堪言,求救道士,道士作法降龙治水,自此以后风调雨顺,百姓连年丰收。道士升天后,就葬在他住的坡南,当地人为纪念他治水有功造福乡里,便把他安葬的地方称为汝南坡,建国初,命名为汝南乡,1958年更名为汝南大队,1984年更名为汝南村。 |
清雍正(1678-1735)年间,刘氏先祖在一条绵沿起伏的山岗上辟地建房栖息,逐渐发展为自然村落,后人以此取名“刘岗”,民国时便命名所在村为刘岗村村民委员会。 |
民国初期实施土改,成立人民公社,当时称本村为三大队。因本村有一塆名涂家花园,在明清时期人丁兴旺,设有私塾,建有观赏游玩花园,塆落两端修有石拱桥,出了多名武举人,因此远近闻名,成立大队时,经当时干部及群众提议。命名为花园大队。1978年,国家对农村基层组织行政命名进行改编,该大队为村委会,经全村群众公认,将花园大队改为花园村委会。 |
相传在明朝当地有一个名叫钱四郎的人住在此处,通过苦读诗书,最后进京赶考中状元,回乡后,当地百姓在其住处命名钱冲。到解放后,名为钱冲大队,1991年名为钱冲村,2008年钱冲、仁和、肖庙合并成为新的钱冲村。 |
因当地位于一山垅之处,当地居民以“罗”姓为主,故名为罗垅村,村委会设立在此而命名。 |
因当地所在区域内有一座名为朱家桥的桥梁,后又在此地设立了村民委员会,故名。 |
相传有一居民在山上放牛看到一对铜人,随即发生塌陷,形成一个凹地,当地人将此地称为铜门口,“铜门村”因此而得名。 |
因当地所在区域内有一个太平档水库,后又在此地设立了村民委员会,故名。 |
明崇祯(1611-1644)年间,吉、王两家先祖因避战乱从黄陂迁来,吉氏先祖选中一条山岗,依山而居;王氏先祖继续前行,临河而居;两家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为方便来往,清道光(1782-1850)年间,在河东河西建立了两座石拱桥,以桥为界,逐渐形成两大自然村落,吉氏先祖还建起了吉氏祠堂,俗称吉庙。建国初,命名为大桥乡;1958年更名为大桥大队,2001年更名为吉庙村。 |
来源于2008年原梅花村和原六一村两村合并后改名为梅花村(原梅花村来源于梅花仙子的传说)。 |
以地理位置和工作职能命名。因当地有一座唐僧庙,故名。 |
解放前,星火村没有名字,只是在行政划分为石门乡第六保,解放初期,成立合作社,驻村国家干部李子润同志为我村命名为星火大队,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我村的发展寄予厚望,故名。 |
该地名由陈祠大队更名。民国元年(1911年)陈氏族人在陈家巷以北建立陈氏宗祠。因当时陈姓人口居多,故将该地取名陈祠大队,建国以后,居住在白杨树塆的陈氏后人陈道勇担任支部书记。因白杨树生长迅速且高大挺拔,族人们希望在他的带领下,陈祠大队能迅速发展壮大,出类拔萃,故改名白杨大队,1984年更名柏杨村村民委员会。 |
民国初,因境内一地名“石板沟”而被命名为“石板村”,1950年开展“镇反”运动,在境内一处荒山岗----团山包上镇压了反革命分子,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遂将“石板村”更名为“团山村”。 |
因当地在清朝时在此地遍植桃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