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华湖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华湖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99-2004年设立华堡居委会,2004年改称华堡社区居委会,此名一直使用至今。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黄姓从福建莆田迁居至旧厝定居,后移至官道(惠来置县后,属潮州府管辖,官员上府城必经此道向东走,民称官道)旁立寨创业,故名。

1949年合并于东福村等七个乡为一个村级单位;1983年12月官路拆出独自设立乡政府;1987年改为官路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至今改为官路村委会。

1018~1023年古人称华谢村;1949~1951年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与毗邻华英村并为华陇大队;1983年拆开成立华谢乡政府;1986~199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起改为华谢村委会至今。

华陇村委会由三个自然村(华英村、陇美村、后谢村)组成,取其中二村首字,故名。

新中国成立后,称华英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称华陇大队;1983~1986年区乡制改革,改称华陇乡政府,1987~1999年改为华陇管理区,1999年至现在为华陇村委会,村址设在华英村。

1524年惠来置县,东福阜属惠来都管辖,1940年东福设乡,1949年东福乡属惠城镇管辖。

1953年4月,东福乡属第十区管辖。

1958年9月改名“东福大队”,属华湖公社管辖,1983年11月改为“东福乡”。

1986年11月改为“东福管理区”,1999年改名东福村委会至今。

1950年简称溪洋。

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成立初、高级社,1958年9月前成立溪洋乡。

1958年10月更改为溪洋大队。

1983年11月改为溪洋乡政府。

1986年改名为溪洋管理区。

1999年至现在改为溪洋村民委会。

明景泰六年(1455),池畔村郭、张二姓至此建新村,故名新地,后又有林、黄、陈、蔡诸姓在村东侧聚居重辟新地,遂称先置居地为内新地,后置居地为外新地,统称新地。

明成化十六年(1480)吴氏十四世祖由溪洋村分居于外新地村,历来以内新地为主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将周边二个自然村(内新地村、大王村)与该村合并成村级组织,期间与丁田、池畔、坪田合并称新地乡,1958年与丁田并为大队,1983年与丁田并为乡政府,1986年新地自设管理区,1999年改为村委会至今。

宋初期,有杨、郭、施、黄诸姓在此居住,因村东南侧塭田受海潮渗透,生长着海生植物“胶绽树”(学名海底红树林),故名“胶田”。

因“胶”与“咬”潮音相近,有些土气,故取“绽”之谐音“丁”,雅称“丁田”。

宋德佑元年(1275),欧阳氏由福建莆田迁来此居住。

之后他姓先后迁走,村主姓欧阳,村名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将周边的五个自然村(丁埔、南山岭、内新、外新、大王)与本村合并为一个村级管理单位。

行政中心设在丁田村。

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丁田大队。

所辖六个自然村至1986年拆开内新、外新、大王三个自然村为新地大队。

1983年改为丁田乡政府,1987年又改为管理区,1999年改为村委会至今。

明宣德五年(1430),由黄氏祖宗会公率领子孙,从福建莆田来此创村,其时已有郭姓先在此居住。

百姓安居乐业,风景独特。

有天然“石寨”。

为纪念郭氏先行创建之功,故取名为“郭岗”。

后因村建于池塘之边,改为“池畔”。

新中国成立后开办过石油厂,20世纪60年代后,因技术故障,石油停产。

1949~1958年,曾办过初、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期间,池畔、顶寨、新厝、坪新、坪老村共五个自然村合并称为连岗大队,1983年改称连岗乡政府,1986年撤乡,独立成为池畔管理区,1999年起改为池畔村委会至今。

宋末年间创村称为“彭家田”,明嘉靖末年称“彭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并在丁田乡,1983年与池畔合并称连岗乡政府,1986年拆出称坪田管理区,1999年称坪田村委会至今。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林姓来此创村。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将周边的美园、红塘、宫林、永郊、犁林、犁高、塗楼、前宅、会美、寨内、宫仔前、溪仔畔、西埔合并成华堡乡。

1956年,寨内、宫仔前、溪仔畔、西埔从华堡乡中拆开自立为堡内乡,行政中心及华湖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寨内村。

1959年堡内乡又与犁集村并为犁集大队,1961年底,又从犁集大队拆开自立为堡内大队,1983年又与白塔村合并为堡内乡政府,1986年白塔村从堡内分离自立乡政府。

1986~1999年改称堡内管理区,1999年至今为堡内村委会。

明弘治十六年(1503),陈姓到此定居,曾姓虽仅存一户,但村名不改。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与四香合并为村级组织。

1958年改设大队。

1983年合并堡内乡政府,设村经济合作社。

1986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起改为白塔村委会至今。

明嘉靖年间(1502~1566)林姓从福建迁移于离惠来县城以东9公里处创村。

因三面环山,住宅建于低洼处,故称“下宅”,新中国成立后,雅称“华宅”。

1951年土地改革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1958~1983年转入人民公社化,先由祭坑、华宅、前湖、茶铺、先春村合并为茶铺大队,后在文化革命前后再与祭坑村并为“祭坑大队”,1983~1986年拆开独自成立乡政府,1987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起改为华宅村委会至今。

1951年土地改革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转入人民公社化,先由祭坑、华宅、前湖、茶铺合并为“茶铺大队”,后在文化革命前后与华宅并为“祭坑大队”,1983年拆开独自成立乡政府,1987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起改为祭坑村委会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设农会。

1952年1月~1958年8月与祭坑、华宅、下村、吴王、前湖合并为春茶乡;1958年9月至1973年2月,与先春合并为茶铺大队;1973年3月,分拆出茶铺大队;1983~1986年重合并先春为茶铺乡政府;1987~1994年拆改为茶铺管理区;1999年更名为茶铺村委会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