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筱埕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筱埕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唐代称永福乡崇德里;宋代为宁善乡崇德下里;元代为连江县二十六都,亭角澳巡检司;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为定海,千户所;明代改为二十七都,沿元制,定海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在定海建筑城堡,遂改名为“镇海”,时有“会城重镇”之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改称“定海”,有“以安定海疆”之意;清代仍称二十七都,游击署;民国初期区划沿袭清制,受辛亥革命影响,全县曾划17个自治区,定海属第十四自治区(筱定);1929年定海设乡,属第八区;1935年,强化保甲制度,初设九保(其中一保称水上保),属筱埕第三区署,为全区21个联保之一;1949年8月,连江解放前夕,定海属筱定镇,定海一保、二保,各辖15甲,定海一保有定海(城外)、墓亭、长沙3个村落;定海二保在定海城内。

1949年后,定海属第六区;1950年4月,定海为乡一级机构,属筱埕第六区;1952年6月,定海设镇,属筱埕第八区。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海星高级农渔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1月,定海改镇为乡;1958年7月,撤区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定海称群英(筱埕)人民公社定海第一营,后改称为定海管理区,又改为定海大队,属筱埕人民公社;1984年6月16日成立定海村民委员会,属筱埕乡,下分13个村民小组;1992年8月筱埕改为镇。

汉代称为小亭村;隋朝时期称为江亭;宋朝时期属连江县宁善乡崇德里二十七都(江亭境);1950年建区后为区辖镇;1956年筱埕属黄岐区的区辖镇;1958年成立筱埕公社筱埕大队;1984年6月改为筱埕村民委员会。

明代大埕村下辖大埕、逻迴、埕口3个自然村;清代增加墙丈为4个自然村;1956年又增斜马,计5个自然村,组建大众高级农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筱埕乡群夹人民公社,大埕被编为第三营,下分4个连,15个排,再增南山、牛埭,共辖7个自然村;1959年改为筱埕人民公社大埕大队,辖大埕、逻迴、埕口、墙丈4个自然村,南山、牛埭、斜马3个自然村析出另设南山大队;1960年逻迴析出成立大队;1962年埕口又析出成立大队,至此,大埕大队只辖大埕、墙丈2个自然村;1984年成立大埕村民委员会。

1961年前属大埕大队;1961年6月由大埕大队析分成立大埕口大队;1984年改为埕口村委会。

明朝末期属宁善乡崇德里、二十七都;民国36年(1941年)属筱埕区;1949年后称逻迴;1950年为大埕乡逻迴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筱埕镇人民公社大埕大队下辖的二个生产队;1960年由大埕大队析出成立逻迴大队;1984年成立逻迴村民委员会。

唐代称永福乡崇德里;宋代为宁善乡崇德下里;元代为连江县二十六都;清代仍称二十七都;民国初期属第十四自治区(筱定);民国24年(1935年)属筱埕第三区署;民国29年(1940年)初属筱定镇;1949年后属第六区;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撤区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为群英(筱埕)人民公社东坪第一营,后改称为东坪管理区,又改为东坪大队,属筱埕人民公社;1984年6月16日成立东坪村民委员会,属筱埕乡,下分13个村民小组;1992年8月筱埕由乡改镇,属筱埕镇。

明代属宁善乡崇德里、二十七都;1950年起属大埕乡的一个村;1956年与东坪村联合办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筱埕人民公社,属于筱埕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成立蛎坞村民委员会。

唐宋时期均属永富乡;元、明、清均属二十八都;民国初期划沿袭清制属第七区渔港管辖;民国29年(1940年)属第三区官岭乡;1949年后至1958年先后属六个区(官岭区)、第七区(官坂区)、第十一区(筱埕区)管辖;1958年7月成立蛤沙生产大队,属筱埕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乡镇,原蛤沙大队改为蛤沙村民委员会。

元代属宁善乡;明清时期属宁善乡崇德里、二十六都;1958年9月成立筱埕人民公社官坞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官坞村民委员会。

1981年前属官坞大队;1981年析出设凤贵大队;1984年改为凤贵村委会。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祖居福清城南星桥乡五龙村,历史上属二十六都、宁善乡崇备里,称麟峰境;1960年前属坑园公社管辖,设南山大队;1960年划归筱埕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南山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