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泽州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泽州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抗战前为晋城第一区。

1942年属晋沁县第三区。

建国初期,南村为晋城县一区区公所驻地。

1953年,划置南村、北山底、张村、冶底4个乡。

1956年,合并为南村、冶底2个乡。

1958年为南村卫星人民公社。

1962年,划出大箕人民公社,称南村人民公社。

1984年3月设镇,镇政府驻南村。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至今。

抗战前属晋城第四区。

1942年,属晋(城)北县第三区。

解放后,属晋城县第三区。

1953年,分为柳树底、史村、杨山、上村、河东5个乡。

1956年,划为下村、柳树底、杨山3个乡。

1958年,为柳树底乡,后属东沟五星人民公社。

1962年后为下村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下村乡。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1993年,改乡为镇。

东沟原名徐庄,因徐姓人在村西大道口开店铺,逐渐发展为徐庄镇。

清道光年间,在徐庄东面出现了由进士徐恒建的东沟寨,到清末便统称东沟镇。

清时,属建兴乡辛壁里。

抗战前,为晋城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

1945年解放后,为第三区区公所驻地。

1953年,划为东沟、北村、辛壁、西洼、司家山、庾能、贾泉、坪头、常店9个乡。

1956年,并为东沟、常庄2乡。

1958年,改建为东沟五星人民公社。

1962年,因与武乡县东沟公社重名,更名为大东沟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大东沟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抗战前,属晋城县第四区。

1942年后,属晋北县第二区。

解放后,为晋城县第六区公所驻地。

1953年,划为5个乡。

1956年,合并为周村、下町两个乡。

1958年,为周村七一人民公社,辖周村、川底、李寨等乡。

1962年,川底、李寨分出,改名周村人民公社。

1984年,改名周村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抗战前,属晋城县第三区。

1942年,属晋沁县第五区。

1945年解放后,为晋城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

1953年,划为犁川、崔河、铁南、天水岭4乡。

1956-1958年,三次变更区划,犁川皆为乡政府驻地。

1958年,改建为犁川火箭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犁川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犁川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明正德年间,该地区是晋庙社。

明嘉靖年叫晋庙镇,属泽州府凤台县。

1939年前属晋城县第三区管辖。

1942年属晋沁县第四区管辖。

后为晋城县第四区公所驻地。

1953年设有八个乡。

1956年,合并为晋庙铺、拦车、苇头3乡。

1958年3月,并为晋庙铺、拦车2乡;同年8月,并为晋庙铺乡。

1962年,划出南河西乡部分,建晋庙铺人民公社。

1984年,改建晋庙铺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1953年划为山头、孟匠、府城、金村4个乡。

1956年至1958年为金村乡。

1958年为金村红星人民公社。

1962年,划出北石店、水东、铺头3个公社,更名金村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金村乡。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1993年5月,金村乡更名为金村镇。

2001年1月,泽州县撤并乡镇,原金村镇、水东乡和铺头乡合并为新的金村镇。

相传古名“垂”,《路史》:夏桀“迁民于垂”即此。

村南凤凰山原名垂棘山,山上有垂棘洞,洞口刻有“夏桀迁都处”。

北魏于此置高都县,后为建州、高都郡治所。

隋朝为泽州、丹川县治所。

唐武德间移治晋城县,城遂废。

清代名“高都镇”。

抗战前,属晋城县第五区。

1943年,分属陵高县和晋东县第二区。

1945年解放后,为晋城县第九区区公所驻地。

1953年,分为泊村、元庆、高都、焦作4乡。

1956年并为高都乡。

1958年,建高都红色人民公社。

1962年,划出大兴、鲁村、北义城部分,建高都人民公社。

1984年,改建高都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2001年,高都镇与原大兴乡合并,组建新的高都镇。

古称“巴公原”。

相传为春秋巴子城。

隋唐时,巴公地区先属建州丹川县,后属晋城泽州县,一直延续至清。

直到清雍正6年(1728),泽州升州为府,府置郡凤台县,巴公地区属凤台县。

1914年废泽州府,改凤台县为晋城县,巴公地属晋城县所领。

抗战前为晋城县五区区公所驻地。

1945年解放后,为晋城县二区区公所驻地。

1953年,划为巴公、来村、渠头、东四义、北郜、北堆6个乡。

1956年,并为巴公、北郜2个乡。

1958年,建立巴公红旗人民公社。

1962年,划出大阳、陈沟部分,改称巴公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巴公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2001年撤并乡镇时,原陈沟乡并入巴公镇至今。

大阳古称阳阿,《汉书》记载,汉高帝七年(前200)曾封其石为阳阿侯。

有史家考证,阳人聚落于此,大约是公元前635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后汉为阳阿县。

晋太元中年西燕慕容永置建兴郡。

北魏时罢建兴郡,于高都置建州,大阳均为阳阿县治。

隋代改名大阳。

抗战前属晋城县第五区。

1943年,分属晋北县第三区、第四区。

1945年后,属晋城县第二区。

1953年,撤区建乡,划为都家山、西大阳、东大阳、李家庄4个乡。

1956年为东大阳乡。

1958年,属巴公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设大阳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大阳镇。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1956年为追山、龙口、衙道、土河4乡,1958年为土河超美人民公社。

1961年为追山、土河、衙道3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追山乡、土河乡、衙道乡。

2000年12月撤乡并镇,由追山乡、土河乡、衙道乡合并组建山河镇。

归属泽州县管辖。

原大箕乡抗战前分属晋城第一区、第三区管辖,1942年属晋城县第三区,晋城解放后属第四区,1953年,境内划分为5个乡,1958年为大箕乡,属南村镇人民公社。

1962年分出为大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大箕乡,2000年12月撤乡并镇,大箕乡与南河西乡合并为大箕镇。

夏朝开始至隋开皇十七年(597),属高都县管辖。

开皇十八年(598)属丹川县管辖。

隋大业十四年(618)划归晋城县。

明洪武元年(1368)直属泽州辖治。

清雍正六年(1728)属凤台县管辖。

韩隆年间,属移风乡。

1924年属晋城县二区。

1935年,属晋城县三区。

1943年,属晋东县。

1945年12月,被划为晋城县第八区。

1953年设柳树口乡。

1958年,称柳树口火星人民公社。

1962年,东下村乡划出后,改为柳树口人民公社。

1984年,改设为柳树口乡。

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

2001年,撤并乡镇时,由原柳树口乡和东下村乡合并为新的柳树口镇。

战国时为赵国一城,后历代均属泽州府管辖。

1939年“十二月事变”前,属晋城县第五区。

1942年属陵高县,解放后属晋城县第九区。

1953年划为南义城、东张村2个乡,1956-1958年为北义城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高都红色人民公社。

1962年从高都公社分出,设北义城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北义城乡。

2001年,泽州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鲁村乡、北义城乡,合并设立北义城镇。

1956年为川底乡,1958年分属东沟五星人民公社和周村七一人民公社。

1962年从东沟和周村公社分别划出部分生产大队,设置了川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川底乡。

1996年8月,归泽州县管辖。

2021年2月,撤并乡镇后改为川底镇。

1962年成立南岭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改为南岭乡,属晋城市(县级)。

1985年5月晋城市(县级)升级为地级市,原晋城市(县级)划分为城、郊两区,属晋城市郊区。

1996年8月撤去设县,隶属泽州县。

2021年2月,经省政府批复,原南岭乡和原李寨乡合并为南岭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