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台山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台山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台城建立,原称宁城。

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台城。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台城为建制区,称台城镇。

1958年11月,成立台城人民公社。

1964年,恢复镇建制。

2006年8月,撤镇,设立台城街道。

明清时期,属文章都。

民国期间,称第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第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分设公益乡、大江乡。

1958年初,合并为大江乡。

1958年7月,与水步乡合建红旗公社。

1961年,析水步置大江公社,辖29个生产大队。

1984年3月,设置公益镇后,改制设区,称大江区。

1986年,撤区改镇,称大江镇,辖22个管理区。

2001年9月,公益镇并入,称大江镇。

镇境隶属,几度分合。

明清时分,属新宁县德行都、文章都。

民国期间,分属新宁(台山)县新昌区(后属四区)、公益区(后为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不变。

1952年9月,称十三区。

1956年,改称水步区。

1957年1月,撤区分设为水步乡、宝兴乡、井岗乡。

1958年1月,三乡复合为水步乡。

同年9月,与大江乡合置红旗公社。

1960年1月,群厚村由附城公社转归水步。

1961年5月,析大江而置水步公社。

1983年8月,撤销公社,改设水步区。

1986年12月,撤区建镇。

2006年5月,原三八镇密冲村民委员会并入。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九镇属新宁县德行都。

民国时期,属于台山县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台山县第一区。

1957年,撤区设乡,把四九区分为五十乡和四九乡。

1958年1月,又把四九乡和五十乡合并为四九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四九乡与附城乡合建“附城”公社。

1959年6月,析附城镇而置“四九公社”。

1980年,改为四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8月,改制为四九区公所,后有改称村委会。

1986年12月,四九区公所改制为四九镇人民政府。

明清时,属新宁县德行都。

民国时期,改都设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分属第八区(潮境)、第九区(白沙)、第十区(河朗)。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合称第六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4年,仍称第六区。

1957年初,撤区为乡,称潮境乡、白沙乡。

1958年7月,与三八乡合建白沙公社。

1959年6月,析出三八公社后辖24个生产大队。

1984年3月,改制设区,称白沙区。

1986年,撤区建镇,称白沙镇,辖26个管理区。

2006年6月,原三八镇1个居民委员会和8个村民委员会并入白沙镇。

清朝属新宁县德行都。

民国时期属台山县第十三区。

1945年为第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第七区。

1957年撤区并乡,设立三合乡、那金乡、新安乡。

1958年7月,设置政社合一的三合人民公社,把原属三合公社的上泽、东泽、西泽、七联和庙边划归端芬公社,把原属附城公社的玉环、沃英和环安划归三合公社。

1984年2月改为三合区。

1994年5月撤区建三合镇,沿用至今。

镇政府驻地原处三合圩,2004年5月28号迁往温泉旅游开发区至今。

明清时,属德行都。

民国初期,称第七区,后称第六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称第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第三区。

1953年5月,析斗山而置十六区。

1956年2月,改称冲菱区。

1957年1月,撤区设乡,分为南乡和菱北乡。

1958年1月,两乡合并为冲蒌乡。

1958年11月,与斗山、都斛合建斗山公社。

1961年5月,析出而置冲蒌公社。

1984年3月,改称冲蒌区。

1986年12月,撤区建镇,称冲蒌镇。

明清时期,属新宁县矬峒都。

民国时期改都为区,称第五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称第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称第三区。

1957年,撤区建乡,分斗山乡、镇口乡。

1958年初,两乡合并为斗山乡。

1958年7月,与冲蒌、都斛合建斗山公社。

1959年6月,析都斛。

1961年,析冲萎而置斗山公社。

1984年3月,改制设区,称斗山区。

1986年,撤区建镇,称斗山镇。

明清时期,都斛镇属矬峒都。

民国时期,先称十二区,后称第三区。

建国后,改为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称都斛乡。

1958年,与斗山、冲蒌合建斗山公社。

1959年,析斗山置都斛人民公社。

1984年,改区。

1986年,撤区,建都斛镇。

清同治六年(1867年),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

民国元年(1912年),赤溪厅改为赤溪县,隶属粤海道。

1950至1952年,属粤中专区。

1953年,并入台山县,为台山属下第十九区。

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称赤溪公社。

1983年,改制称区。

1986年,撤区为镇。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端芬镇境域内属新宁县。

民国三年(1914年),新宁县改称台山县,属台山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先后属第一区、第十区行政督察区。

1952年5月,改属粤西专区。

1956年3月,隶属佛山专区。

1958年,属广海公社。

1959年,析置端芬公社。

1961年4月,隶属肇庆专区。

1963年6月,隶属佛山专区。

1983年,改区。

1987年,撤区,建端芬镇。

历史上广海镇是有名的古城,被誉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台山市最旺、最发达的商埠和渔港,也是台山市著名的革命老区。

广海镇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古称“溽城”。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台山第五区。

1945年为第八区。

1952年为二十区。

1958年称广海公社。

1975年析置南湾渔业公社。

1983年改广海区、南湾区。

1985年合并为广海区。

1986年撤区建广海镇。

1988年分为广海、南湾2镇(1988年复设南湾区,旋撤区建镇)。

2001年,撤销南湾镇,并入广海镇。

清代,属海晏都。

民国时期,为第九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仍称第九区。

1957年,撤区并乡,分5个乡。

1958年初,并为3个乡,建立海晏公社。

1959年和1961年,先后析汶村、沙栏而置海宴公社。

1979年8月,新河、护享两大队划归海宴华侨农场。

1984年3月,改制设区,称海宴区。

1985年,改称海宴中区。

1986年,撤区改镇。

2001年,撤销沙栏镇,并入海宴镇。

2003年12月,山咀、大海两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川岛镇管辖。

明清时期,属海宴都。

民国时期,属第九区。

1952年,改称第十四区。

1958年,属海宴公社。

1959年,析置汶村公社。

1983年,改区。

1985年,更名海宴西区。

1986年,撤区建镇。

1993年,更名汶村镇。

明清时期属海宴都。

民国至建国初期称第十区,1956年为深井乡,1958年改深井公社,1961年析置那扶公社。

1984年改深井区、那扶区,1986年分别撤区建深井镇、那扶镇。

1996年,深井镇面积148.5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镇政府驻深井圩,距台城71千米,辖深井圩、田洞、岭背、金坑、坪朗、河西、大斜、蚬滩、牛围、大东坑、井东、康华、下斗、山蕉坑、高洞、濑山、马头、江东、东头、湾肚、新江、小江、湖山、官冲24个管理区(行政村);那扶镇面积86.4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镇政府驻那扶圩,距台城60千,辖蓝田、那北、马山围、横墩、沙潮、那中、汶水、龙岗、东星、那南、洪坝、大洞、长江、沙溪、泗门、虾尾、一联、将军山、居民19个管理区(行政村)。

2001年,将原隆文镇部分行政区域并入深井镇。

深井镇面积171.4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辖深井圩居委会和江东、河西、井东、井西、獭山、河东、小江、康华8个行政村;那扶镇面积143.9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9个村(居)委会,186个自然村。

2006年,撤销那扶镇,并入深井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