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四所楼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四所楼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四所楼自然村得名于明初,娄姓落户于此形成村落,娄姓村民始祖为唐朝进士、宰相娄师德。明初大尚湾一娄姓兄弟四人迁入,娄姓四兄弟和睦相处、同建家园,村名定为四和娄,后来四兄弟家里都盖了楼,慢慢演变为四所楼。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四所楼,故名四所楼村民委员会。
明初,一名叫娄兴的官员随刘伯温回乡探亲,路过,刘伯温说:“此地向西北不远处,有一块风水宝地,适合作坟地”。后来,娄兴年事已高,告老后在今下湾村居住,死后葬在下湾村北地,即现在的娄家坟,取名娄家拐,后来改为娄拐。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娄拐,故名娄拐村民委员会。
砖寨是王姓始祖开辟的村庄,原名为王庄。200多年前,因御匪用砖筑寨,将村环围,全村人欣喜万分,将村名改为砖寨。又因民委员会位于砖寨,故名砖寨村民委员会。
据陈庄《陈氏家谱》记载,陈氏先人于明建文四年(1402)由山西洪洞迁至通许东南12.5公里下湾村居住,明宣德八年(1433)陈氏兄弟四户迁至现址,取名为陈庄。又因村民委员会位于陈庄,故名陈庄村民委员会。
传赵辉村原名赵快岗,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夺权,欲害刘秀,刘秀急忙外逃,在路过此地时,慌忙之中头盔掉了下来,故后人叫做“掉盔”,后来由于赵氏家族在此地居住较早,演变作赵辉。又因民委员会位于赵辉,故名赵辉村民委员会。
传400年前,由山西迁移入一王景阳的农户,观此地是风水宝地,就在此安家落户。后人丁兴旺,形成村落。他去世后,后人为纪念他,以其名定为村名为王景阳。又因民委员会位于王景阳,故名王景阳村民委员会。
明末,沈公村名原为许庄,后来有一姓沈的才子被皇帝封为“公”,因他办事公道,在百姓心目中威望很高,时间长了,许庄改名叫沈公。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沈公,故名沈公村民委员会。
传在宋代太监郭槐宅院西北边,叫后郭村,当时在郭宅院南边还有前郭村,郭槐被皇帝处决以后,有三户姓赵的在此落户,故改为三赵。又因民委员会位于三赵,故名三赵村民委员会。
毛桃庄原名冒逃庄。清朝中期,冯、范、潘、陈、马等姓人氏逃荒在此地,聚居建庄,因逃荒一路坎坷,故名冒逃庄,由于谐音相冒逃庄渐改名毛桃庄,沿用至今。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毛桃庄,故名毛桃庄村民委员会。
北宋年间有个太监郭槐犯罪被抄斩,从郭府中逃出兄弟二人,落户在此地的一条南北岗上,二人更郭姓为谷姓,后来村名定为青龙岗,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因忌讳“龙”字,青龙岗改称为大青岗。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大青岗,故名大青岗村民委员会。
据在几百年前,高顶庄有高、丁两户居住,两姓自取村名为高丁庄,后谐音为高顶庄。沧桑沉浮,世事变迁,高、丁、马、焦、任等姓或迁或绝已不存在,现存金、于、杨、路四姓,其中金、于两姓居多。又因民委员会位于高顶庄,故名高顶庄村民委员会。
传300多年前,在小青河的东岸,有一户夏氏人家,居住在一块高地上,四面低洼,仿佛一寨形,因而取名为夏寨。后来,夏姓绝户,相继迁入李、杨、张、孙等姓氏。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夏寨,故名夏寨村民委员会。
东汉时,在小青河东岸的岗地上有一个古村落叫傅家庄,小清河西岸,有史庄、王庄、周庄三个小村落。董仲舒先人因生计迁居傅家庄。董仲舒死后葬于此,村民为纪念他,把傅家庄、史庄、王庄、周庄改为仲舒岗。小青河西岸称为西仲舒岗,东岸部分称为东仲舒岗。东汉永和元年(136年)董相祠,祀董仲舒。唐显庆四年(659年),在董相祠南300米处建天清寺,唐高宗李治亲题“天清恢拓”匾额,并赐地300亩。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禁止佛教,寺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建,为大相国寺下院。北宋末,金兵南侵,寺废。此后屡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山门、前后大殿、十八罗汉等,占地60亩。民国时,冯玉祥下令毁佛、寺废,改作小学。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三天,延续至今。现重建大殿两处,立碑三通。又因民委员会位于仲舒岗,故名仲舒岗村民委员会。
明永乐二年(1404),原籍江西省泰和县的罗钦至,迁民通许李道岗,生二子,长子兴,迁居梁墓岗,次子完,迁居今后罗居住成村。杞县黄村一王姓人家也来到这块高地上,罗姓家族居东,王姓家族居西,两先祖在此定居,因罗姓人口居多,取村名为后罗。现存罗、王、刘、张、娄五姓,罗姓人口最多。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后罗,故名后罗村民委员会。
古时,在东面,有一条绵延几华里长的黄沙岗,村民初始迁于黄沙岗西居住,故起名为岭西。时至今日,黄沙岗已无存。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岭西,故名岭西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