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为豫州地。 西周先后为焦国、虢国地。 春秋属晋。 战国为魏地。 秦属三川郡陕县。 汉属弘农郡。 三国魏、晋属恒农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属陕州陕县。 隋属河南郡。 唐、宋属陕州。 金初属西安河南府,后属金昌府陕州硖石县。 元属河南路陕州陕县。 明属河南府陕州。 清沿明制。 雍正二年(1724)属河陕汝道直隶陕州。 1913年属河洛道。 1928年属豫西第三行政区。 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督察区。 1949年属陕州专区。 1952年属洛阳专区。 1959年属三门峡市。 1961年属洛阳专区。 1986年1月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5月设立湖滨区。 2009年湖滨区人民政府由湖滨街道迁至涧河街道。 |
夏、商时属豫州。 西周为焦国、虢国。 春秋归晋。 战国始属晋,后归魏,又入韩、入秦。 秦惠公十年(前390)置陕县。 西汉属弘农郡。 三国魏、西晋因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首置陕州,并析置崤县,属恒农郡。 隋开皇年间属陕州。 大业初废,复属河南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陕州。 贞观十四年(640)改崤县为硖石县,陕县、硖石县同归陕州。 宋熙宁六年(1073)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陕县。 金初属河南府,后复称陕州,废陕县,又置硖石县。 元废硖石县,复置陕县,归陕州,属河南路。 明代废陕县,入陕州。 清属河南府。 雍正二年(1724)改升直隶州。 1913年废州置陕县,属豫西道。 1914年属河洛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1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陕州专区。 1952年属洛阳专区。 1956年析陕县会兴区建三门峡工区,后改为三门峡市。 1960年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 1962年析出复置。 2015年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 |
西周时为洛都属邑。 春秋属北虢。 战国为郑城渑池邑(一作黾池邑)。 前376年入韩,又入秦。 秦置县,属三川郡,治今朱城。 西汉亦名黾池,属弘农郡。 莽新更名陕亭。 东汉避灵帝刘宏讳,更宏农为恒农。 三国魏徙治西蠡城(今城关镇西南30千米洛宁县境),属恒农郡。 西晋因之。 北魏置渑池郡,治复迁今朱城。 隋初属熊州,大业二年(606)废州置郡,属河南郡,治大坞城(今城关镇北)。 恭帝义宁元年(617)改属宜阳郡。 唐初属谷州,后改渑池为天池,治于双桥。 显庆二年(657)废谷州,属河南府。 五代复渑池名,属河南府。 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 金兴定元年(1217)渑池改置韶州,属中京金昌府。 元至元八年(1271),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清属河南府。 1913年属豫西道。 1914年属河洛道。 1927年属省。 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5年属河南省豫西二专区,11月属太岳区豫西工委。 1947年属太岳五专区。 1948年属豫西一专区,旋属三专区,后属七专区。 1949年属陕州专区。 1952年属洛阳专区。 1979年属洛阳地区。 1986年属三门峡市。 |
夏商属莘川地。 周属虢地。 后属晋。 再属韩。 秦属三川郡。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属河南郡。 元鼎四年(前113)始置卢氏县,属弘农郡。 东汉因之。 三国属魏。 西晋属上洛郡。 隋属虢州。 唐、五代、宋、金因之。 元属南阳府嵩州。 明洪武年间归陕州,属河南府。 清属陕州。 1913年属豫西道。 1914年改称河洛道。 1927年属省。 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属陕州专区,10月属洛阳专区。 1986年属三门峡市。 |
夏属豫州。 商为桃林。 周属虢国。 春秋属晋。 战国属韩。 秦属三川郡(今洛阳)。 汉元鼎三年(前113)置弘农县。 东汉灵帝改恒农县。 西晋复弘农县。 北周于湖城北置阌乡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阌乡县置桃林县,属陕州。 大业二年(606)属豫州。 唐天宝元年(742)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省朱阳、虢略2县入灵宝县,属陕州。 明、清先后属河南府、陕州。 1913年属豫西道。 1914年属河洛道。 1927年直属省。 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陕州专区。 1952年属洛阳专区。 1954年阌乡县并入灵宝县。 1968年属洛阳地区。 1986年属三门峡市。 1993年灵宝撤县设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