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尼木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尼木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塔荣镇是以青稞种植为主的农业大镇。近10年来,青稞种植一直朝着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农业的科技含量逐年增加,使农业种植业达到较高峰值。但仅靠单一的青稞种植业,农牧民的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却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塔荣镇党委和政府认真总结经验,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和充实相关措施,以期全面增加农牧民收入。该镇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增加了科技培训力度,确保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塔荣镇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始终把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放在首要地位,大胆从曲水、青海引进作物优良品种,更换差劣种子,为此给广大群众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吞巴藏语意为吞氏族人。氏族的姓氏,引用到地名。1960年,建吞巴乡。

1970年,改称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撤区并乡中将根比、吞达两乡和吞普乡的4个村合并设立吞巴乡。

2019年4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撤原吞巴乡,设立吞巴镇,属尼木县管辖。

尼木县吞巴乡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也是全区专业藏香制作乡,该乡紧邻中尼公路,地理位置优越。2004年初,拉萨市将吞巴乡列为全市旅游文化开发保护区,该保护区处于拉萨市旅游发展规划“一点两翼,四个辅助区”的核心区域。

相传一高僧到江伟能(现麻江乡一个地名)的一家牧民家中化缘时,一位老人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在他离开时在他的饭钵中塞满了酥油。高僧特别高兴地说,这里地美人善,从现在起这里就叫“麻江”(麻就是藏语中的酥油、江就是塞进包里的意思)。1960年,建麻江乡。

1970年,改公社。

1984年,复置麻江乡。

尼木县辖乡。“麻江”系藏语译音,意为“纯酥油”。1960年建麻江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人口0.16万,通公路。辖塘堆、达穷、强涅3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绵羊、山羊。

“普松”系藏语译音,意为“山谷”。1959年,为苏如区。

1963年,苏如区改名为尚日区。

1998年,撤区并乡,改为普松乡。

尼木县辖乡。“普松”系藏语译音,意为“山谷”。1960年建普松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南部,人口0.2万。辖如巴、普松、曲水、日岗、白面5个村委会。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养山羊、绵羊、牦牛、犏牛。境内有杰锗水库。

“卡如”系藏语译音,意为“斗形地”。1960年,建卡如乡。

1970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置乡。

1987年,撤区将卡如、赤朗2乡合并为卡如乡。

尼木县辖乡。“卡如”系藏语译音,意为“斗形地”。1960年建卡如乡,1970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撤区将卡如、泽明2乡合并为卡如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人口0.1万,通公路。辖卡如、泽南2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

“尼木”系藏语译音,意为“麦穗”。1960年,建尼木乡。

1970年,改公社。

1984年,复置乡。

1999年,东嘎乡并入尼木乡。

尼木县辖乡。“尼木”系藏语译音,意为“麦穗”。1960年建尼木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人口0.18万,通公路。辖尼木、日措、曲林2个村委会。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

“续迈”系藏语译音,意为“河下游”。1988年3月,尼木县27个乡合并改建为13个乡,原安岗、续迈2乡合并为续迈乡;原河东、山岗2乡合并为续普乡;霍德四个牧业队新建为霍德乡。

1990年3月,将原来13个乡合并为7乡1镇,续普乡、霍德乡并入续迈乡。

尼木县辖乡。“续迈”系藏语译音,意为“河下游”。1960年建续迈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撤区将岗、续迈2乡合并为续迈乡。位于县境东部。人口0.21万,通公路。辖续迈、安岗2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

帕古乡,“帕古”系藏语译音,意为“环岩石”四周被山谷环绕得名。1960年,建帕古乡。

1970年,改公社。

1982年,撤销帕古区及其所辖的2个乡,合并建立帕古乡。

尼木县辖乡。“帕古”系藏语译音,意为“环岩石”。1960年建帕古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人口0.1万,通公路。辖江热、帕古、色巴、布巴、古庆5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种植青稞、小麦、油菜。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