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蕉城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蕉城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蕉南街道办事处于1991年5月从原蕉城镇改制组建,名称沿用至今。

蕉北街道办事处于1991年5月从原蕉城镇改制组建,名称沿用至今。

1961年4月成立城郊区,区域包括今城南镇、金涵乡各村(坪塔村时属蕉城公社、金蛇头村属漳湾公社,濂坑村、井上村属七都公社)。

1964年3月城郊区域重新划分,成立濂坑(包括濂坑、井上两村)、三望(包括三望、淡坪、牛埕、林下洋等村)、鳌江(包括鳌江、金蛇头两村)三个小公社。

1966年7月城郊区拆区并社,成立金涵公社,将古溪、岐头、贵岐、福洋(原洋尾)、蚶岐、塔山诸村划归城关公社,鳌江、金蛇头划归漳湾公社。

1977年6月,合并金涵公社的岭头、叶厝、田中,漳湾公社的金蛇头和蕉城公社的古溪、岐头、贵岐、福祥、蚶岐、塔山等村,成立城郊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城郊人民公社建制,改设城南乡。

1992年1月改镇建制。

在宋代,属安东乡临海里。

明、清时代,现漳湾地域为当时五都全部,四都、六都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漳湾初属一区,后陆续设为漳湾镇、漳南镇等。

1950年为全县下设7个区的第二区。

1955年10月改称漳湾区。

1958年11月设立漳湾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立漳湾区。

1966年7月复称漳湾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漳湾人民公社建制,成立漳湾乡。

1985年改为镇建制。

七都旧称“峬源、峬村”。

宋代宁德县设三乡十里,七都地属安东乡临海里。

陆游晚年曾写诗《西窗怀旧》,中有“伤心忽入西窗梦,同在峬村折荔枝”的诗句。

传旧村在定美洋,启为洪水荡折,现有遗址。

明时豆郝,七都辖前林、讲前东山铺寺六村。

清代沿袭。

1958年8月设七都大队,1961年8月改称七都区公所。

1966年7月复称七都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七都乡。

1988年10月改变为镇建制。

今八都一带宋代时属霍童乡水漈里。

明代置都,统铜镜、水潦、牛道头、漈山寺等16村。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镇,为全县四镇九乡之一。

解放初期设第二区,为全县五区之一。

1952年改为三区,辖六都、七都、九都、三望、云淡等十二乡。

1955年10月改称八都区,1958年8月撤区,设立八都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称八都区。

1966年7月改称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八都镇,名称沿用至今。

早在青铜时代,九都镇域内就有人类生息,贵村溪尾山遗址曾发掘出石锛、砺石、夹砂黑陶片。

宋代属霍山乡水漈里。

明代设乡、里、都、图,现九都地域包括明代时九都部分及十都大部。

清代沿之。

民国时期,九都初属二区,设有九邑乡。

后属霍童镇。

1949年解放初期隶属于八都。

1958年8月,设立九都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撤销人们公社,改称九都区。

1966年7月复立九都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九都乡。

1992年1月,改为镇建制。

1967年之前公社机构驻九都村,1967年之后迁扶摇村。

商周时期,已形成聚落。

自秦至唐末,不断传入中原文化,逐渐形成村落。

宋代,宁德设三乡六里,此地设霍山乡,辖水漈里、霍童里。

明代,霍童镇域内含十二都、十三都、及十一都、十九都的部分村。

清代沿之。

民国时期为第二区、霍童镇等。

1949年底,为全县5个区的第三区。

1952年5月改为第七区。

1955年10月,称霍童区。

1958年8月改设霍童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立霍童立。

1966年7月撤区改立霍童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霍童镇。

1949年5月,成立临时乡人民政府。

1950年,实行民主建政,废除旧保甲制度,原赤溪乡下辖的九个保均改为乡建制,隶属霍童第三区管辖。

1958年8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化,原赤溪境内的九个乡合并为赤溪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撤销赤溪人民公社,设赤溪区。

1966年7月,全县撤区并社。

赤溪区复称赤溪人民公社,仍管辖三十个大队。

1984年10月,全县体制改革,撤销赤溪人民公社,改称赤溪乡,大队改称行政村。

1992年1月,宁德县改市后,赤溪撤乡设镇。

旧称“西乡”。

因在宋元属宁德县青田乡,明代分属青田乡二十二都、二十五都、二十三都。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宁德县五个区的第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洋中乡。

解放初期为第四区,1955年改为洋中区,1958年改设洋中人民公社,1961年复立洋中区,1966年改称洋中镇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洋中人民公社建制,成立洋中乡,1988年,改为镇建制。

飞鸾镇域内人类定居历史悠久。

境内发现多处宋、明、清时窑址。

明代属二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设飞鸾乡,属城关区。

1949年底,为全县下设5个区的第五区。

1955年10月,改称飞鸾区。

1958年8月,撤区设飞鸾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立飞鸾区。

1966年7月,改称飞鸾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飞鸾人民公社建制,设立飞鸾乡,1988年10月改为镇建制。

明朝时,宁德设三乡,三都属安东乡,三都1图统5村,下辖黄湾、玠溪、港口、青山、烟墩等村。

清代沿之。

民国二十九(1940)年,宁德分为3个区,24个乡镇,三都为其中之一。

1950年12月改称第六区。

1955年10月改称三都区。

1958年8月改设三都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立三都区。

1966年7月改称三都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三都人民公社成立三都镇。

三都港于1952年6月辟为军港。

虎贝镇宋时属青田乡感德前里、感德后里,明清为青田乡二十都、十一都、二十四都。

解放初期,虎贝属第四区(公所驻地洋中),1952年5月设为第八区(公所驻地虎贝),下设12个乡,仙湖(今天湖)、留田属虎贝管辖。

1955年10月改称虎贝区,1958年8月成立虎贝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称虎贝区。

1963年虎贝区下设石堂人民公社(驻地梅鹤)、熟洋人民公社(驻地岩柄)、虎贝人民公社(驻地旧厝),辖有13个大队,留田、天湖分离出。

1966年7月恢复虎贝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改为虎贝乡。

2016年2月改为虎贝镇。

金溪河谷早在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定居。

五代后唐建县时,择陈塘洋为县治所在,后迂城关。

宋代属安东乡金溪里。

明代置都,现金涵乡地域为安东乡陵山里四都。

清代沿之,统村十六个。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宁德县第一区。

民国三十二年,分为宁德县濂坑乡及蕉城镇金涵保地。

解放初,1952年属二区(区公所驻漳湾),1961年属宁德县城郊区。

1966年7月撤区设金涵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金涵乡,1995年,改金涵乡为金涵畲族乡。

1949年属霍童区。

1958年撤区析置霍童、洪口公社。

1959年洪口公社并入霍童公社。

1961年霍童公社改霍童区。

1966年复改霍童公社。

1984年改霍童镇。

1987年从霍童镇析置洪口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