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大门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大门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大门镇撤乡并镇后,1982年就取名为朝阳居民委员会,2008年8月更名为朝阳社区居民委员会,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玉环县三盘区黄岙乡第十保,解放初为大荆乡长沙村;1961年调整规模时成立黄岙人民公社长胜大队,含克服困难取得长久胜利之意;1963年改称长沙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建为黄岙乡长沙行政村;1985年9月起属黄岙镇;1992年5月属大门镇。

2019年4月15日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新村(社区)规模化调整,撤销长沙村,设立长沙社区,后沿用至今。

解放初为黄岙乡第七村,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门人民公社黄岙管理区;1961年成立黄岙人民公社甲山大队;1984年建为甲山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大门镇。

2019年4月15日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新村(社区)规模化调整,撤销甲山村,设立甲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后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玉环县三盘区黄岙乡第六保,解放初期改为黄岙乡第六村,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门人民公社黄岙管理区;1961年成立黄岙人民公社光明大队,含战胜困难前途光明之意;1981年改名岙底大队;1984年建立岙底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玉环县三盘区黄岙乡第五保;解放初为黄岙乡第五村,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门人民公社黄岙管理区;1961年成立黄岙人民公社岙面大队;1984年建为岙面村民委员会。

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黄岙乡第十一保,解放初为大荆乡大荆村,1956年大荆乡撤销划归黄岙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门人民公社黄岙管理区;1961年成立黄岙人民公社大荆大队;1984年建为大荆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销扩建后隶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玉环县三盘区黄岙乡第十保小荆保;解放初为大荆乡小荆村;1957年大荆乡富华社小荆村;1958年大荆乡撤消,实行公社化属大门人民公社黄岙管理区;1961年成立黄岙人民公社小荆大队,1984年更改为黄岙乡小荆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扩、并集镇”为大门镇小荆村民委员会。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初期改为大荆乡富华社,1961年调整规模时成立黄岙人民公社乌仙头大队,1984年改社分设时建为黄岙乡乌仙头行政村。

1985年9月起属黄岙镇,1992年5月起属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卷一“都图”及卷二“黄大岙山”都载有“豆腐岩”地名。

据《李氏宗谱》载:“第廿一世李文林祖从永嘉县东岙迁居于此,又载:“文林生于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

距约240年至今,一直沿用豆岩之名,1984年建豆岩村民委员会,1992年改大门建镇亦沿用该名,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乐清翁垟第十保,解放初期属小门东屿村,1961年成立大门人民公社东星大队,1981年更名为东屿大队,1984年建为东屿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大门镇。

命名后沿用至今。

解放前为乐清县翁垟乡第十保;解放初为小门乡垟青村、涂里村、东段村;1956年小门乡撤销划入大门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门人民公社大门管理区;1961年成立大门人民公社五星大队,含歌颂五星红旗之意;1981年改称小门大队;1984年建为小门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在70年代,把原来的“涂”字改为“途”。

84年命名为仁前途村民委员会。

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夕为玉环县三盘区黄岙乡第十五保;解放初建政大门乡尾岙村;1958年公社化时期为大门人民公社大门管理区;1961年成立大门人民公社增长大队,乃因当时连续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盼望生产增长,生活提高,故名。

1975年更名为尾岙大队;1984年建为尾岙村民委员会;1992年4月更名为美岙村民委员会。

1992年5貕“撤扩并”后隶大门镇,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为玉环县三盘区黄岙乡第十五堡;解放初改为大门乡寨楼村;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门人民公社大门管理区;1961年成立大门人民公社新明大队;1975年改称为寨楼大队;1984年建为寨楼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1936年为黄岙乡第十一保;解放初为大荆乡营盘基村,1956年初大荆乡撤销而归属大门乡,1961年调整为大门公社营盘基大队,1984年后改为营盘基村。

1992年5月“撤扩并”后隶属大门镇。

命名后一直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