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稷河交界之地,村名以寺庙加方位而命:隶属稷山的叫底寺,隶属河津的叫上寺。一说是以庙会而名,底寺也叫底市,上寺也叫上市。又一说,清代后期,有一丁氏名丁直者,考取了探花,因对朝廷官员的腐败无法容忍,不愿同流合污,便逃离官场,来到这个偏僻小村隐居。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是个身在朝市而无利禄心的人,便把“寺”“市”同音的二个字取其一,把村名定为“上市”传至今。 |
古时至今,把管理官田庄和私田庄的人称为“庄头”,因此得名庄头。 |
下牛村或谓因形为卧牛而得名。或谓因初为牛姓居住命名。或谓因历史传说命名。1、因地形命名:相传,汾河南岸凤凰岭下有一块高地,周围沟坡长满枣树,不知何姓人氏在高地上,便起名为枣庄。后来,人们发现这枣庄的地形像一头牛,南边的小坡疙瘩像牛头,头后两侧像前腿,南北大巷像牛脊梁,脊梁北两旁是后腿,池头坡是牛尾巴,牛头南通向坡顶的五里羊肠小道像牛缰绳,遂改枣庄为牛村,并规定不能在牛背上打井,吃水井都得打在村外。牛村一直称呼到清末才改成下牛村。2、因姓氏而命名:传说唐末至五代,兵荒马乱,民不能安生,有姓牛的兄弟携家从陕西逃难过来,后来生活安定了,人口繁衍兴旺,就以此姓氏为村名,称牛村。3、相传王莽追杀刘秀时,刘秀逃到牛家庄堡子里避难,他发现堡子像牛的脊背,牛是南山虎,刘秀属虎星,便高兴地说:“我已上了这头神牛的脊背了,神牛救了我,救了我汉朝的江山。”后来刘秀当了东汉皇帝,牛家庄便以帝王的话把村名改为上牛村(意为上了牛背)。到了清末,坡下的牛村因坡上对应的是上牛村,遂将村名改为下牛村(意为坡下的牛村)。 |
因所在驻地位于居民点(山王)而得名。柴家乡山王村原是耿国国都,至今已3500多年历史。村以国命名,原称王国,耿国灭亡后为王村,元代时称为三王村,清朝时再改称帝王村。1946年以后改称山王村。 |
夏村因姓氏而命名,关于村名的来历,多认为因“夏”姓而得名。 |
因初为张姓人居住,又位于南张村和西张村之北,故得名。相传,商祖丙建立耿国以后,把其宗庙建在了现在的北张村地界。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把耿地赐给赵夙。赵夙对耿国的宗庙进行修缮,作为赵家家庙。隋开皇十四年,隋文帝杨坚将赵家家庙改为寺庙,赐额“玉泉寺”。唐贞观年间进行复建,武则天、玄宗时达到鼎盛。之后在寺院周围赵氏族人与张氏族人围庙而居,形成村落,称为赵张村。后赵夙后裔赵衰之孙赵朔因赵氏孤儿案被灭门,为此,赵张村易名为张村。后因位于临近的今万荣县南张村和西张村(二村原属河津)之北,清末遂改为北张村。 |
因樊姓人在山谷中落户居住,故得名樊家峪。古时有樊姓人家选择耿都城西北部的汾河南二级台地的沟谷中居住下来。后来人口繁衍多了,便形成了村落,以姓氏加上村形“峪”而命名为樊家峪。 |
吴村因吴姓人落户居住,故得名吴村;唐之后有吴姓来此下户,渐衍成村,便以姓氏命村名。 |
一、相传,在原姓兴旺发达时,有一原姓男儿上坡到挪村给李姓舅舅家继嗣,到明末清初这个李家原姓人发展壮大了,想以原姓更替村名。那时原村与挪村同属福亭里管辖,不能有两个原村,于是按方位把坡上的挪村改为南原,把坡下的原村改为北原。二、相传,以前,原天庚和原春凤两兄弟逃难到河津(今北原与南原之间),兄弟两因事心生误会,便分道扬镳,一个朝北、一个朝南分头走,兄长原天庚朝北走到该村,在此落户扎根,故该村以后就取名北原村。兄弟原春凤往南走,落户南原村。三、因地处塬(原)上,又相对南塬(原),故名。 |
相传,战国时卜子夏曾设“囤土充仓”之计以退秦兵,再皮氏兴建十里粮仓为魏国积粮蓄草、休养生息。随后,魏国将“十里粮仓”西北的第一仓称为“仓头”,东南最后一个粮仓称为“仓底”。随着历史的推移,“十里粮仓”成了抵御洪水的汾黄堤坝,“粮仓”大土堆痕迹犹存,“仓头”和“仓底”也演变为现在的阳村乡黄河边的“苍头村”和柴家乡汾河畔的“苍底村”。另一种说法,“苍”本指大沙梁,处其西北处的村子称苍头,处南边的村子叫苍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