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薛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薛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陕西通志稿》载:薛禄镇,“俗传薛仁贵食采于此”,故名薛禄。据《新唐书》记载,薛仁贵,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时的名将。在征辽东,攻高丽的多次战向中,屡建奇功。薛禄镇是其封地之一。原薛禄东堡东城门楼上有“唐授薛采”,南城门楼上有“汉唐古镇”四字。镇之附近有薛宅村、薛梅坊、薛游村等村。唐德宗时所建之薛禄寺在薛禄东堡西南角(现薛禄初级中学所在地),1941年修建学校时,掘得唐铜章一枚,形如古钱,径一寸多,正面铸老人像,文曰:“诗仙”,背面铸五言诗一首:“价重行行玉,声传字字金,江山为我助,无日不高吟。”薛禄镇址原在东堡,宋敏求《长安志》记:“宋代奉天县已有薛禄”,并且是“奉天县唯一的镇”。据分析,薛禄镇是当时奉天县南乡一重要军镇。宋代以后,军镇罢废,但由于此镇位处四达之区,人口连年增多,商肆逐渐兴起,成为县以下小商业集市。明以后,镇址由东堡移于东、西堡之间,街市比较繁荣。据清《乾州志稿》载:“薛禄镇在州东南,当平川之中,四通八达、商贾辐辏,无异城市。”民国以后,时兴时衰,直到解放前只有寥寥几家商铺,房屋矮小,很不景气。薛禄简写为“薛录”。
过去,昙支坊(村)群众以善织毛口袋而驰名。
原名南寨子,后以此村是汉马南边所建的村寨,得名马南寨。约在清初以后,村名被雅化为马兰寨至今。
包括薛宅西、南、北三个自然村。相传唐初,此处曾是大将薛仁贵之住宅地,建有府邸,后王姓聚居于此,起名薛宅村。
包括陈家、刘家、杨家、巨家4个自然村。该片村位处古北山地,古时林木茂盛,果树成片。很早以前,这一带是田姓族系聚居之地(附近有田双、小田、田晁等村),故得名曰田果。后人口发展,新村增加,以方位称该村曰北田果。唐贞观八年,此地曾建兴教寺。村落约在唐以前形成,明以后形成现在的四个村,各以其姓聚居而得名。
该村原名盘周村。俗传为薛仁贵驻军的营盘。后同音转化,写成盘州村。
所辖居民点东小章村、习村、高墙村曾被合称为新丰社,故沿用新丰之名,得名新丰村。
因解放初期,薛梅、薛仵曾被合称为长兴社,故沿用原名称而得名长兴村。
大马村和小马村系乾县八马村之一,相传为唐德宗时大将马燧之后所居,以其村子的大小得名大、小马村。2008年小马村和大马村合并为大小马村。
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三佃村李廷芳老人讲述,约在元时,田姓军士屯田于此地硝河边。后因发大水,村庄被淹没,大部分人搬迁住于硝河之南边塬上,南移塬上所建之村堡,以田姓聚居,村大人多,起名曰大田村。明朝初年,以城墙高大而取名大墙村。
富德府(片村)包括各以其姓氏得名的李家、余家、赵家,韩家4个自然村。含义待考证。
明初,以村址位于大田村以西,故名西田堡,后传写为西天堡。
清《乾州志稿·四乡全图》记载,该村原名“赵李村”,是赵李两姓始居此村而得名,“里”是“李”的误写,后群众又传称“笊篱村”。
(片村)2016年由邓家村和上程家程合并组成。因地址位置于大墙社区以东,寓意村民兴旺发达之意,故而得名东兴村。2016年由邓家村村民委员会、上程家村村民委员会合并成立,因位于东兴村,故得名东兴村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