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夏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夏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53年3月实行区乡制,城关乡、兴隆乡、大侯乡、四董乡、李家坪乡、周陈乡为一区,区公所在南关,1956年6月,废区并乡,为周陈乡、张家坪乡、城关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城关镇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同年11月本县与闻喜县合并,城关人民公社改称夏镇人民公社,1961年5月,闻(喜)、夏分县,成立城关公社、郭道公社、大庙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改为城关镇、大庙乡、郭道乡,2001年4月撤并乡镇时,将大庙乡、郭道乡和城关镇合并,设立瑶峰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南关村。

1953年成立庙前乡政府,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庙前人民公社,1961年5月夏县闻喜分开后划出,仍为庙前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时,更名为庙前镇。

1953年实行区乡制,裴介乡属夏县三区,区公所在庙前,1955年更名为大吕乡,仍属夏县三区,1956年6月废区并乡,为大吕乡,乡治设在大吕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与庙前合并,成立庙前人民公社,社治在庙前,1961年与庙前公社分离,又改为大吕公社,社治迁回大吕村,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改为裴介镇。

1945年水头属县政府管辖的四区治村,1953年3月实行区乡制,水头乡属四区,区公所在曹张,1956年6月,废区并乡,成立水头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水头公社所辖包括现在的上王乡(运城市)和七里坡乡(闻喜县),1961年,闻(喜)、夏分县,6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保留了水头公社,1971年5月,上王公社划归运城县,七里坡公社划归闻喜县,1984年,13个公社改为6镇7乡,水头公社更名为水头镇。

1953年属夏县五区,区公所在胡张,设埝掌乡,1956年废区并乡,共21个乡,为埝掌乡,1958年21个乡1个镇并为6个人民公社,属胡张人民公社,1961年闻(喜)、夏分县,6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为埝掌公社,1984年13个公社改为6镇7乡,名为埝掌镇,辖28个行政村,2000年4月原埝掌镇分离为南大里乡和现在的埝掌镇,辖11个村。

1953年3月实行区乡制,西沟乡、温峪乡、唐回乡、曹家庄乡、砖庙乡、太宽河乡属夏县二区,区公所在泗交,1956年6月废区并乡,设立泗交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泗交乡更名为泗交人民公社,1961年5月闻(喜)、夏分县,泗交公社仍属夏县,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泗交人民公社更名为泗交镇,2001年4月,撤并乡镇开始进行,将泗交镇与曹家庄乡合并,成立新的泗交镇。

1953年3月实行区分制,禹王乡、其里乡属夏县一区,区公所在南关,1956年6月废区并乡,60个乡合并为21个乡,为禹王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合并于夏镇公社,1961年闻(喜)、夏分县,从夏镇公社分出,为禹王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为禹王乡,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

2021年撤乡设镇,将禹王乡改为禹王镇。

1953年3月实行区乡制,尉郭乡属一区,区公所在南关,1956年尉郭乡与中卫乡合并为新的尉郭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尉郭乡与郭道乡合二为一,成立灯塔公社,半年后尉郭与城关、禹王、大庙、郭道合并为夏镇公社,在尉郭设生产管理区,1961年5月,闻(喜)、夏分县,单独成立尉郭人民公社,1984年5月,恢复行政区划,复名尉郭乡,辖18个行政村。

1953年3月实行区乡制,夏县设立5个区,共60个乡,胡张乡属第五区,1956年6月,废区并乡,60个乡合并为21个乡、1个镇,仍保留了胡张乡,1958年,21个乡1个镇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胡张乡更名为胡张人民公社,1961年5月,闻(喜)、夏分县,6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胡张人民公社被保留,属于夏县,1984年,在上王公社划归运城县、七里坡公社划归闻喜县后,剩余的13个公社改为6镇7乡,胡张乡下辖25个村民委员会。

1949年属夏县五区,1958年属夏县胡张公社,1959年属闻喜县胡张公社,1961年属埝掌公社,2000年3月南大里从埝掌镇分出成立南大里乡。

1953年3月实行区乡制,祁家河乡、西北庄乡、马庄乡、东庄乡属夏县二区,区公所在泗交,1956年4月6月废区并乡,为祁家河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祁家河乡改为祁家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祁家河人民公社改为祁家河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