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香格里拉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香格里拉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南下,占领滇西北地区,在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并在独克宗驻扎一个千户,为铁桥东城,属铁桥十六城之一。

明永乐四年(1406年),丽江土府派人前来招徕,设镇道安抚司,隶云南都司。

弘治六年(1493年),丽江木氏土司占领大当香各寨。

十二年(1499年),建立香格瓦寨,派木瓜驻守建塘,统领军政大权。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占领中甸,丽江木氏土司势力退出中甸,西藏达赖喇嘛派宗官管理中甸,驻建塘独克宗。

四十九(1710年),由文武两个迪巴管理全县,全县分属五境。

雍正二年(1724年),中甸划归云南。

民国二年(1913年),中甸厅改县,大中甸改为第一区,仍袭旧制。

1950年,中甸和平解放,设大中甸区。

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

1962年,改为中甸区。

1967年,撤销区建制,恢复公社。

1995年12月13日,大中甸乡、中心镇合并为建塘镇。

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扬塘安扰司,隶云南都司。

弘治和平村九年(1496年)丽江木氏土司占领中甸。

嘉靖八年(1529年),在联合贡下建木氏土司王宫,并派木瓜分驻其地,统领军政大权。

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蒙古和硕特部占领,丽江木氏土司势力退出中甸。

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

四十九年(1710年),中甸划分为五境,其地属小中甸境。

雍正二年(1724年),中甸划归云南。

民国二年(1913年),厅改县,小中甸改为第二区。

1950年5月,建小中甸区。

1958年末,建高原公社。

1962年,调整后仍为区。

1967年,恢复公社。

1984年,恢复区建制,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改小中甸乡,乡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2002年7月16日,小中甸乡改小中甸镇。

1958年,划出金江区东坡、松鹤(属金江区三坝乡)、长胜、水胜、桥头5乡,小中甸土官、金星2乡合并虎跳江公社。

1962年,改虎跳江区,金江区新仁、里仁划归虎跳江区。

1984年,公社改区,大队改乡。

1988年,撤区建镇,改虎跳峡镇。

1995年12月28日,新仁、里仁移交迪庆民族经济开发区代管。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1996年1月1日,新仁、礼仁2行政村交由开发区管委会。

2002年,中甸县更名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属香格里拉县。

汉至隋为白狼国(部落国)结当部落属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姚州都督府羁糜十三州,在其宗地方设羁糜州神州,沿江均属神州。

唐页观八年(634年),吐蕃南下,在其宗设神川都督府,沿江一带为纳西族所居,设姜宗管辖其地。

宋为摩些大酋所据,号花马国。

元属丽江军民府巨津州。

明为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派木瓜统领军政大权。

清初逐木氏土司势力出境。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甸自行管理后,统归中甸管理。

民国二年(1913年),厅改县,江边境改为第三区。

1949年,中共滇西北工委在金江设立中共金江特区工作委员会。

1950年1月,金江解放,建立金江特区;5月,中甸解放,仍设区。

1958年底,建立金江公社。

1960年,缩小公社体制,恢复金江区。

1962年,撤销小公社,恢复区、乡建制。

1973年,划出士旺、福格、良美、木高4乡,成立上江公社。

1983年,改为金江区,所辖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乡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2002年8月20日,金江乡改金江镇。

唐,属吐蕃神川都督府。

宋,属磨些酋长地。

元,属巨津州。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属丽江土知府。

清雍正年(1724年)后,属江边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属中甸县第三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属金江区。

1973年前,属金江公社。

1973年,析金江公社士旺、福格、良美、木高4大队置上江公社1984年,改上江区,所辖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

元代属丽江军民府宝山州。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为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派木瓜统领军政大权。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后,上齐腊马尼嘎阁、下齐三坝洛吉河统归江边境神翁管理。

1913年,厅改县,改江边境神翁为江边境千总,三坝仍属江边千总,设把总一名管理。

1938年,推行保甲制,江边境改为第三区,三坝为第四乡。

1950年5月,初设三坝办事处。

1950年6月,设三坝乡。

1958年,成立三坝公社。

1962年,改三坝区。

1968年,成立三坝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7年,划出洛吉和安南九龙与大中甸尼汝合并建立洛吉公社。

1984年,改为三坝区。

1988年,改三坝乡,乡改行政村。

1989年,改三坝纳西族乡。

明水乐四年(1406年),曾在洛吉中村设立。

革甸长官司(今洛吉中村藏语称“革顶”),属水宁府。

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势力被逐出迪庆,蒙古和硕特部挥军占据中甸,将中甸全境分为五境。

雍正五年(1727年)中甸全境充5个境土千总,分41个舒卡,洛吉归属江边境土千总管理。

1913年5月,厅改县,县属五境改为五区,洛吉、九龙、尼汝分别划归属第一区、第三区。

1950年5月10日,建立基层人民政权。

1957年,洛吉属三坝区、大中甸。

1977年,成立洛吉公社。

1984年,改洛吉区。

1988年,改洛吉乡。

汉至隋为白狼国结当部落属地。

唐吐蕃南,在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尼西设龙巴宗,属铁桥十六城之一。

宋为吐蕃边军首领割据。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划归宣政院,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朵甘思宣慰司奔不儿亦思刚达鲁花赤,设尼象千户。

明成化六年(1470年),丽江木氏土司得胜你那为习下接具加瓦寨、相必瓦赛、刺木瓦寨、刺何场寨(具加瓦寨即尼西江东居加,史上属你那力习,以上其他地名均在今德钦拖顶境内),尼西被木氏土司占领,派木瓜神翁管理,宗卡以下各村委派呗色(村长)管理,实行军政合一的统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占领建塘,西藏达赖喇嘛派宗官管理。

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后。

四十九年设为尼西境。

民国改县,尼西改为第四区;民国二十八年你(1940年),改为宜旺乡,辖格咱、东旺、尼西。

1950年7月,设立尼西区。

1958年末,建立红旗公社。

1962年,调整后改区。

1968年,成立尼西公社。

1984年,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改区,原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乡改行政村。

2000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古属巴塘,称为巴域。

汉至隋属白狼国用当部落。

唐代吐蕃南下,占领滇西北地区,在其宗设神川都督府,格咱为拉咱宗,为铁桥十六城之一。

宋为吐大小边军首领所割据。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为丽江木氏土司占领,委派木瓜统管地方军政大权。

清康熙六年(667年),为蒙古和硕特部占领。

四十九年(1710年),中甸自行管理后设格咱境。

民国中甸改县后,格咱境改为第五区。

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改为宣旺乡,辖格咱、东旺、尼西。

1950年7月,设立格咱区。

1959年初,建立格咱公社1962年复改区。

1968年,复称格咱公社。

1984年,改区,原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乡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古属巴塘,称为巴域。

汉至隋属白狼国用当部落。

唐代吐蓍南下,占领滇西北地区,在其宗设神川都督府,设置铁桥十六城,格咱为拉咱宗,东旺属拉咱宗管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丽江木氏土司占领,委派地方头目担任呗色(村官)管理地方。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设格咱神翁管理,东旺设1名得本管理。

民国中甸改县后,格咱列为第五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推行保甲制,格咱、东旺、尼西合并为宜旺乡。

1950年8月,设立东旺办事处。

1958年底,设东旺区。

1959年初,建立东旺公社。

1962年,复改区。

1968年,复称东旺公社。

1984年,改区,原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乡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为村民委员会。

汉至隋为白狼国结当部落属地。

唐吐蕃南下,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五境宗古之地,属铁桥十六城之一。

宋为摩些大酋属地。

元为丽江军民府巨津州辖地。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被丽江木氏土司派兵占领,委派地方土头担任村官管理。

清属维西五大股之其喇股,称江外五境,即五个伙头所管之地。

清末属其宗乡。

民国时期,维西设8区,五境属第四区第三乡(春独)、第五乡(泽通)、第六乡(仓觉)。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编组保甲,五境属宗普乡。

1949年5月,维西解放,行政体制仍沿旧制未交。

1950年5月,属宗普乡。

1957年,塔城为第五区。

1958年8月,建腊普公社,乡改管理区。

1961年,管理区改大队,并划归中甸县。

1968年,成立五境公社。

1984年,公社改区,原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乡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