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互助县五峰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互助县五峰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其附近山峰形状酷似五指,形如举掌,故起名五峰。
据查,解放前本村属于现上马村,地处上马村的北面,故得名上庄,解放后有一批外来人员迁入附件并成立了新庄大队,当时为了便于管理,便将上庄村划入新庄大队,1982年由于在修水渠时产生矛盾,1983年和新庄大队分开,同时后成立上庄村。
据查,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时任西宁兵备副使的刘敏宽在五峰镇下马村的北山(今互助县境内五峰山)开办炼铁作坊,就地采矿炼铁。因开采铁矿途经向北的一条沟,故将此沟称之为北沟,后来建村时沿用此名。
据查,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时任西宁兵备副使的刘敏宽在五峰镇下马村的北山(今互助县境内五峰山)开办炼铁作坊,就地采矿炼铁。因开采铁矿途经向北的一条沟,故将此沟称之为北沟,后来建村时沿用此名。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建村,本村前有一股较大的天然泉,因村里缺水,故把泉叫海,因此慢慢就将村民住的地址叫“海子”,故名。
因此村后面有一条较大的沟,故名。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3年)建村,纳氏户最初定居于此,故名纳家。
由于村北有平顶山,就取名为平峰村。
据查,明朝洪武年间,任氏和李氏两个家族从南京迁移到此地,因以前此地为藏族居住,以放牧为生,因藏族没有马圈,上马由此得名。
明朝年间,从南京迁来一批游牧民,故名。
据查,明朝年间,朱、孔、刘、王等氏族从南京珠现巷迁入此地,因当时本地居住人口少,石头多,所以取名石湾。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建村,曾称李新庄,后由于居住杂氏之多,简称新庄,故名。
“深路”,山大沟深的意思,故名。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村,首先藏族牧民定居于此取名“日刚”,后由于农户增多逐渐译音转写为“支高”。
据传100多年前因村北边转弯突出处现在明德小学的转弯处有一转角楼,据此起村名为转角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