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福星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福星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80年命名,沿用至今。

因解放前,本村主要土地属地主李氏宗族,居住地点及耕地都比较平坦,在几座山丘环抱之间,因此而得名李家湾,解放后,地主阶级瓦解,老百姓分田到户,并且大部分属于川地,土地肥沃,农民生活大力改善,但李家湾这个名称却直沿用,1983年设立为李家湾村村民委员会,2004年福星镇、高楞乡、种和乡撤乡并镇时,原山庄村与李家湾村合并后为李家湾村村委会至今。

明朝庆历年间,因复兴滩儿有集市交易,而开始称为复兴,一直是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解放后1958年称为复兴大队,因人口集聚繁荣,根据“复兴”的谐音取名为福星,1962年称为福星大队,1983年设为福星村村委会,2004年12月福星村和酒店村撤乡并镇,改名为福星村。

庞家岔村1949曾属鹿鹤乡,1958年因五乡合并,划为福星公社。

1961年重新设为庞家岔大队。

1966年改为向东大队,1977年又更名为庞家岔大队,1982年更名为庞家岔村。

1949年解放后设鹿鹤乡,1956年合并为鹿鹤乡;1958年设为鹿鹤公社,为鹿鹤管理区;1983年设立鹿鹤村村委会,2004年7月6日与虹家湾村,鹿鹤村合并为鹿鹤村,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命名红岘村,一直沿用至今。

在2004年福星、种和、高塄三个乡合并为福星镇,同时胜利村与新坪村合并为新坪村。

1958年为春风大队,1961年改名种家湾大队,1967年分为马营湾、种家湾大队,1969年合并为向阳大队,1971年再次分为马营湾、种家湾大队,1983年改为马营湾、种家湾村,2004年马营湾村与种家湾村合并为马营湾村。

解放后设旗杆山大队和牛蹄湾大队;1958年合为红旗村;1964年分设为旗杆山大队和牛蹄湾大队;1983年设旗杆山村和牛蹄湾村。

2004年12月进行村组合并,旗杆山村整体并入牛蹄湾村,12社合并为7社。

1961年成立高塄、高台山大队,1967年合并为“五七”大队,1971年恢复高塄、高台山大队,1983年改为高塄、高台山村,2004年高塄村与高台山村合并为高塄村。

解放后设新光农庄;1958年公社化时,设为八一大队;1964年分设为裴家湾大队和阳坡大队;1973年裴家湾大队分设为裴家湾大队和满坡大队,阳坡大队分设为西湾大队和阳坡大队;1976年,裴家湾大队和满坡大队合并为裴家湾大队,西湾大队和阳坡大队合并为阳坡大队;1983年设裴家湾村和阳坡村。

2004年12月进行村组合并,阳坡村整体并入裴家湾村,16社合并为10社。

解放初期,蒋家山地域隶属于福星区,1957年后隶属于高塄公社蒋家山大队,1981年后隶属于高塄乡蒋家山村,1999年因撤乡建镇,隶属于高塄镇蒋家山村,至2004年后隶属于福星镇蒋家山村,沿用至今。

解放初,属于云田区元兴乡,1955年建立元兴初级社,1956年,建立元兴高级社。

1957-1958年,“大跃进”运动,甘肃省开展“引洮河”,后改名为高塄公社元兴大队、韩家坡大队、蒋家山大队。

元兴大队有1530人左右,韩家坡大队470人左右。

1962年,韩家坡大队和元兴大队合并为元兴大队。

合并后,元兴大队包括十个生产队,即:冯家湾生产队、山根底生产队、韩家坡生产队、曲家湾生产队、新庄生产队、徐家底生产队、赶羊道生产队、元头坪生产队、苗家屲生产队和六草庄生产队,1980年后,是个大队更名为十个社,到2006年,曲家湾社和山根底社合并为山根底社、韩家坡社和冯家湾社为韩家坡社、新庄和徐家底为新庄社、圆头坪和赶羊道为圆头坪社、苗家屲和六草庄为六草庄社,圆头坪村就形成了现在的这五个社,至今沿用。

清朝年间,原家岔村由山西原姓人迁址建庄,后发展为上原家岔和下原家岔。

1958年因五乡合并,划复兴公社管辖,为原家岔大队。

1961年重新设立种和公社,为种和公社原家岔大队。

2004年12月撤乡并镇,原家岔大队、郝家沟大队两队合并为原家岔村。

在文革期间隶属于德兴人民公社,为种和村管理,在文革结束以后隶属于种和乡川儿生产大队,在2004年福星、种和、高塄三个乡合并为福星镇,至今隶属于福星镇川儿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