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汶川县威州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汶川县威州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78年,因当时威州镇管辖范围狭小,整个威州镇只一个社区,命名威州镇第一居民委员会。

2004年,威州镇扩建,以河为界,河东划归社区管辖,因管辖范围囊括南桥居民点、南沟居民住地,是以正式更名为南桥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1950年土地改革后属双河村,划归汶川县威州镇,1980年初更名为二居民委员会,2004年再次更名为桑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自2003年12月在七盘沟成立了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社区居民委员会后,经2008年汶川“5.12”地震重建在阳光家园四期内。

2008年“5.12”地震后在原阿坝师专校园旧址上新建的居民安置新型社区。

2009年年底开始安置居民,2010年4月成立阳光社区居民委员会,6月成立社区党支部至今。

民国是属理(番)县新保镇、威州乡所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保镇时,新桥、木兰、郭竹铺属新保镇四保下属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时,仍属新保下属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新保镇改为威州乡,保甲复行整编,新桥、木兰、郭竹铺属威州乡四保下属甲。

1950年。

改保为村,村以下为生产组。

1951年2月,威州乡划人汶川县,新桥、木兰、郭竹铺属威州乡所辖四村的生产组。

1961年,分置公社属新桥公社的大队。

1961,合并公社调整大队,新桥属威州公社的大队,辖3个生产队。

1964年,新桥大队有耕地690亩,人口640人,人平有耕地近1.08亩。

1984年,改为新桥村,辖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新桥。

1992年10月,撤乡并镇归属威州镇所辖,其村民小组未变。

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茅岭村(贫困村)与新桥村合并,命名为新桥村(贫困村),村委会驻地原新桥村委会。

民国时属雁门乡所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复行整编保甲,属雁门乡二保(沙窝子)下属甲。

1950年,改为村,万村为生产组。

1953年8月,调整区划,万村等地划入威州乡属五村。

1958年,长征人公社时属沙窝大队。

1961年,分置新桥公社时属新桥公社大队(沙窝子也是大队)。

1964年,合并公社调整大队,沙窝子大队并入万村大队,仍属威州公社,辖6个生产队。

1980年,万村大队有耕地1840亩,人口922人,人平有耕地近两亩。

1984年,改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万村仍辖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茅坡。

其阳山寨以地处高半山向阳而得名;沙窝子以地处岷江以东峡谷口,江水在此处回旋沉积河沙,河谷风大,日久吹积成沙丘而得名。

1992年10月,撤乡并镇归属威州镇所辖,其所辖村民小组未变。

民间相传有当地民间故事《撂官岩》、《沙窝子》等。

民国时期属理(番)县克枯乡所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克枯乡四保下属甲。

1950年,改保为村,属克枯乡四村。

1958年,长征公社时为布瓦大队。

1959年,划入威州公社所辖。

1961年,分置公社属桑坪公社的大队。

1964年,合并公社调整大队,布瓦大队仍属威州公社,辖(布瓦、龙山)两个生产队(后改为4个生产队)。

1984年,改为布瓦村,辖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小布瓦。

1992年10月,撤乡归属威州镇所辖,其村民小组未变。

民国时属理(番)新堡镇、威州乡所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威州称新保镇,铁邑、铁邑河坝属新保镇三保下属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新保镇所属保甲未变。

2020年,将增坡村与铁邑村合并,命名为铁邑村,村委会驻地原铁邑村委会。

1952年,包括较场、黄岩、姜射坝为威州乡第三村,1953年6月调整区划,分威州乡城关村及近效建立威州镇,双河(不包括姜射坝)属威州镇三村。

1959年4月,姜射坝大队从雁门公社划入威州公社所辖,1961年分置公社。

1962年,双河大队(三村)划属威州公社,1964年,合并公社调整大队双河大队属于威州公社,辖3个生产队,1980年,双河大队有耕地630亩,人口738人,人均有耕地0.85亩。

1984年,改为双河村,辖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较长坝,撤乡归属威州镇,其村民小组未变。

民国时属理(番)县新保镇、威州乡所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保镇时,禹碑岭及龙口、坝刀属新保镇四保下属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新县制时),扔属新保镇四保下属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新保镇为威州乡,保甲复行整编,禹碑岭等地属威州乡四保下属甲。

1950年,改保为村,村以下为生产组。

1951年2月,威州乡划入汶川县,禹碑岭、龙口、坝刀属威州乡四村所辖。

1961年,分置公社桑坪公社的大队。

1964年,合并公社调整大队,禹碑岭仍属威州公社,辖四个生产队。

1980年,禹碑岭大队有耕地817亩,人口576人,人平有耕地1.42亩。

1984年,改为禹碑岭村,辖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禹碑岭。

1992年10月,撤乡并镇归属威州镇所辖,其村民小组未变。

1958年,属长征公社沙窝大队所属。

1959年,属威州公社叫七盘沟大队。

1961年,分置公社时属新桥公社(竹子岭也叫大队)的大队。

1964年,合并公社调整大队(竹子岭并入七盘沟大队),七盘沟仍属威州公社,辖5个生产队。

1980年,全大队有耕地1458亩,人口853人,人平有耕地1.71亩。

1984年,改为七盘沟村,原所辖5个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七盘沟。

1992年10月,撤乡并镇归属威州镇所辖,其村民小组未变。

萝卜寨早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人类生存,最早称为凤凰寨,后为富顺寨,再后为老虎寨,最后沿用至今的萝卜寨。

1952年以前为索桥大队,1952年之后属雁门乡索桥村村委会。

2018年,将雁门乡改为雁门镇,2019年,又将雁门镇与威州镇合并,命为威州镇,现索桥村属威州镇索桥村村委会。

民国1929年后为大队,1952年为村。

民国1929年后为大队,1952年为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