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巴东县官渡口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巴东县官渡口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五里堆社区地处长江之滨,神农溪畔,二0九国道横贯其间,与巴东县城有长江大桥握手相连,同时,也是官渡口镇政府所在地。因此,五里堆社区既是官渡口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巴东县长江以北的交通枢纽。

五里堆社区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2亩,辖十个居民小组,2312户,4431人,现有党员48人,四个党小组。辖区内含28个镇直机关单位,中小学三所,民办幼儿园两所,大型超市四家,烟花爆竹营业户8家,宾馆旅店4家,非煤矿山、液化气站、加油站各一家,是一个多元化结构复杂的农村社区。

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楼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室内现代化办公设备,功能完善。设有:多媒体电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村级卫生室、居民说事室、防灾减灾办公室、档案室、便民服务大厅等符合“五务合一”标准。配置投影仪一台,电脑10台,打印机3台。室内外安装电子显示屏、电子监控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社区干部实行坐班签到制,与政府上班时间一致。以“高效、便捷、诚信”“一站式”服务群众。设:“人口和计生生育”“涉农代办”“民政优抚”“党建”服务窗口。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倡导“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声问候”;建立“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平台,“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减少农民办事程序。

一个“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社区,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茁壮成长。

西瀼口位于长江与神农溪交汇处,每到洪水季节便发生瀼水现象,长江之水有规律地瀼进小河,停留一、二分钟后又退回长江,如此反复不停。因居古县治(今之旧县坪)之西,故名西瀼口。长江葛洲坝工程蓄水后此景消失。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属第三区。

1952年属第三区梅子庵乡。

1956年2月属官渡口区水洞乡。

1958年12月属巴峡人民公社水洞管理区,名三峡大队。

1961年属官渡口区水洞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属官渡口公社。

1981年更名为西瀼口大队。

1983属官渡口区官渡口镇西瀼口村。

1988年9月撤区并乡属官渡口镇西瀼口村,2008年变更为西瀼口社区至今。

西瀼口社区于2008年10月由农村转为社区,位于国家5A级景区神农溪西边的出口处,东接五里堆社区,西接东坡社区,南至长江边,北接石包子村、赵家湾村,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条件优越,辖区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全社区共有1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558户,常住人口2267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947人)。

东坡社区地处长江巫峡口北岸,东靠西瀼口社区,西北与石包子、大坪村、巫峡口村接壤,南临长江。东坡社区成立于2008年10月,是原官渡口镇集镇所在地,境内有官庙、官火、官万公路纵横贯穿,水陆交通便利。总面积4.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2亩。辖12个居民小组,人口2196人,564户。现有社区两委干部6名,党员41名,三个党小组。个体商业网点24个,社区志愿者队伍1支30人。
晴帆园社区:2019年12月成立,由“两区一园两公寓”(冯家湾小区、红花岭小区、红花岭扶贫园、红花岭老年公寓、蔡家老年公寓)组成。背靠G209国道,南接巴东县政务服务中心,距官渡口镇政府和镇卫生院所在地直线距离2公里,车程约12分钟。红花岭小区、扶贫园、红花岭老年公寓位于红花岭村干柴土,蔡家老年公寓位于蔡家村。常住人口1015户,2951人。
红花岭村地处长江之滨,与神龙小区交界,二0九国道横贯其间,距巴东县城有两公里,同时,红花岭村既是官渡口镇的产业大村,也是巴东县官渡口镇的交通枢纽。红花岭村国土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0亩,辖六个村民小组,415户,1273人,红花岭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现有党员25人,1个党小组。

产业发展:现有柑橘100亩、辣椒15亩,蔬菜大棚10个,板栗10亩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万多元。生猪养殖场有五户,是一个多元化结构复杂的农村社区。

火峰中心村距离官渡口镇22千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集镇,属于原火峰乡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人口密集,海拔800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四周高山环绕,形似小盆地,素有“平阳大坝赶不上火峰一岔”之称。人民朴实好客,现经行政区域合并,由东向山村,殷家湾村,火峰村三村合并为现在的火峰村,现有人口人,共计户。国土面积较大,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亩。有核桃,板栗基地,盛产土豆,红薯。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属第三区。

1952年属第三区水洞溪乡。

1956年2月属官渡口区水洞乡。

1958年12月民公社化属巴峡人民公社水洞管理区,名朝阳大队。

1961年属三区水洞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属官渡口公社。

1981年更名为大坪大队。

1983年属官渡口区水洞溪乡,名大坪村。

1988年9月撤区并乡属官渡口镇,名大坪村至今。

大坪村地处官万线4公里处。全村9个村民组,农户401户,人口1308人,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2亩,总劳动力979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等。

位于长江巫峡入口处,村内有一居民点名巫峡口,故名。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属第三区。

1953年属第三区庙坪乡。

1956年2月属官渡口区庙坪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巴峡人民公社庙坪管理区,名巫峡大队。

1961年属三区庙坪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属官渡口公社巫峡口大队。

1983年属官渡口区庙坪乡,名巫峡口村。

1988年9月撤区并乡属官渡口镇,名巫峡口村。

2014年10月与麸子洞村合并为巫峡口村,属官渡口镇至今。

官渡口镇巫峡口村位于长江巫峡口处,全村总户数187户,559人,有中-员10人。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有柑橘、板栗等板块经济园600亩。

碾坪垭村位于长江北岸,距镇政府20公里,辖区5个村民小组,286户,总面积3.3平方公里,山林2400亩,耕地面积950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总人口1076人,有劳动力68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主职干部2人,副职干部2人,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后务干部2人,实用人才5人,在外能人5人。

碾坪垭村盛产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生猪、花生、油菜等。

茅坝村位于长江以北,官万路穿越地带,地处水路两线交叉口,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区位优势独特。人口现状:辖区有8个管理网格,村民995人,275户,其中,农村低保户128人,98户。有党组织1个,党员17人。产业发展:有板块经济无核椪柑1327亩,先后引进天棚畜牧公司及富硒生态农业旅游公司在茅坝村落户,全村农户以牲畜养殖及种植为主导产业。
官渡口镇水獭坪村位于长江巫峡北岸,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畔,距巴东县城向北延伸12公里。毗邻陈向坪、石包子、樟树槽、下马洞、魏家淌、杨基庄等村,是原水獭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曾以栖息有野生动物“水獭”而得名。全村11个村民小组,507户,1816人,其中中-员40人。国土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8亩,海拔在480到750米之间。境内土地资源肥沃,气候温和,盛产玉米、薯类等农作物和优质小水果等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罗溪区。

1951年属第三区。

1953年属第三区小高山乡。

1956年2月属官渡口区水獭乡。

1958年12月人民公社化属巴峡公社水獭管理区青年大队。

1961年恢复区制属水獭公社,名青年大队。

1975年撤区并社属官渡口公社,名青年大队。

1981年更名为石包子大队。

1983年属官渡口区水獭坪乡,更名为石包子村。

1988年9月撤区并乡属官渡口镇,名石包子村。

2014年10月,与樟树槽村合并为石包子村属官渡口镇。

石包子村位于官渡口镇西北方向,海拔700余米。总人口1443人,14个村民小组。农村低保户125户。石包子村产业主要包括山羊养殖、生猪养殖及马铃薯、玉米、油菜的种植。现有巴东县长贻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出售生猪50余头。

石包子村有党支部一个,党员31人,入党积极分子8人。

蔡家村地处神龙溪北岸九股水上,海拔800多公尺。全村共14个村名小组,304余户,常住人口1069人。村耕地总面积2980.73亩,其中:退耕还林1638亩,自留地605.45亩,责任田737.28亩。蔡家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另山林面积4580亩,其中用材林(松、柏、杉)占总面积的85%,经济林主产柿子、板栗、核桃等作物。

全村村风和谐,治安稳定,是一个资源丰富,村名淳朴,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农村!

下马洞村海拔700米,全村承包耕地面积1627亩,1529人。全村党支部一个,党员29名,预备党员1名。

下马洞村的主要产业为核桃、桑蚕。桑蚕将近200亩,成为下马洞村的支柱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罗溪区。

1951年属第三区。

1953年属第三区干沟乡。

1956年2月属官渡口区干沟乡。

1958年属巴峡人民公社干沟管理区,名联合大队。

1961年属官渡口区甘沟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属火峰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更名为西溪坝大队。

1983年属官渡口区干沟乡,名西溪坝村。

1988年9月撤区并乡属火峰乡,1997年撤乡并镇属官渡口镇。

2014年10月与豹子岭村、洞口村合并为西溪坝村,属官渡口镇。

西溪坝村位于长江北岸,有5个村民小组,191户,678人,其中中-员13人。有耕地面积800余亩,现已发展高效葡萄基地50亩,形成了平地种葡萄,坡上种核桃、冬枣、黄桃的格局。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