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西畴县西洒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西畴县西洒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83年5月,政、社分设工作在西畴试点,西洒生产大队与西洒居民委员会改革成立西洒办事处。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改名西洒居民委员会。

2003年7月改革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名西洒社区。

2005年12月由西洒社区分设三个社区时,成立东安社区居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83年5月,政、社分设工作在西畴试点,西洒生产大队与西洒居民委员会改革成立西洒办事处。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改名西洒居民委员会。

2003年7月改革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名西洒社区。

2005年12月由西洒社区分设三个社区时,成立东安社区居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83年5月,政、社分设工作在西畴试点,西洒生产大队与西洒居民委员会改革成立西洒办事处。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改名西洒居民委员会。

2003年7月改革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名西洒社区。

2005年12月由西洒社区分设三个社区时,成立东安社区居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52年全县设西洒、蚌谷、兴街、董马4个区70个小乡时,设小乡名龙泉乡。

1962年改设小公社名龙泉公社。

1971年改设生产大队时,改名为龙泉生产大队。

1983年改为小乡时改名为龙泉乡。

1987年8月改设龙泉行政村。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体制改为龙泉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52年全县设西洒、蚌谷、兴街、董马4个区70个小乡时,设小乡名瓦厂乡。

1962年改设小公社名瓦厂公社。

1971年改设生产大队时,改名为瓦厂生产大队。

1983年改为小乡时改名为瓦厂乡。

1987年8月改设行政村时,名为瓦厂行政村。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改为瓦厂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52年全县设70个乡时,设名英代乡,隶西洒区。

1962年全县设65个公社时,改名英代公社,隶蚌谷区。

1971年全县设69个生产大队时,改名英代生产大队,隶西洒公社。

1983年全县公社改区下设小乡时,改名英代乡。

1987年改名英代行政村。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更名为英代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32年全县设53个小乡镇时,在现今辖区内的鱼不那自然村设小乡名鱼不那乡。

1952年全县设70个小乡时,设小乡名鱼不那乡。

1953年住地迁至布摆自然村,设名布摆乡。

1962年全县设65个小公社时,改名布摆公社。

1971年废区建人民公社时,改名布摆生产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改名布摆乡。

1983年12月,住地迁至红石岩,沿用此名。

1987年改名布摆行政村。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改名布摆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52年全县设70个乡时设名老塘地乡。

1962年全县设65个小公社时,驻地老塘地自然村,改名老塘地公社。

1971年全县成立69个生产大队时,改名老塘地生产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迁至丫丰寨自然村,改为老塘地乡。

1987年体制改革改名老塘地行政村。

2000年7月,迁至水塘子自然村,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设立老塘地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32年全县设53个乡镇时,于辖区内脚魁自然村设名脚魁乡至1949年。

1952年全县设70个小乡时,于骆家塘自然村设名骆家塘乡。

1962年全县设65个公社时,改名骆家塘公社。

1971年全县设69个生产大队时,改名骆家塘生产大队。

1983年12月,体制改革,住地迁至下新民自然村,改名骆家塘乡。

1987年体制改革改名骆家塘行政村。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更名骆家塘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1932年全县设53个乡镇时,于下坝尾坝尾乡至1949年。

1952年全县设70个小乡时,设名坝尾乡。

1962年全县设65个小公社时,改名坝尾公社。

1971年全县设69个生产大队时,改名坝尾生产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改名坝尾乡隶西洒区。

1987年改名坝尾行政村。

1998年12月,住地迁至上寨自然村,仍沿用坝尾行政村地名。

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更名坝尾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