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赵姓财主在村四周筑圩防匪,四周百姓以赵姓得名赵圩。 |
因地处205国道跨废黄河桥以北,故名。 |
清朝末年,当地有一个土财主姓王,家里有一片竹园,在竹园的周边又有一片桃园,民国3年(1914年)正式定名王家园,民国16年(1927年)更名为王园。 |
清朝时期葛姓迁居于此,后逐渐发展壮大,置地筑屋,得名葛庄;解放前葛姓把一部分土地卖给罗姓,罗姓在此居住得名罗宅。1958年为葛罗大队,1984年为葛罗村。 |
解放前有黄姓地主在此居住,置地筑屋,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后众称黄庄。 |
解放前以马姓梨园得名马梨园,当时众惯称马园,后误写为马元。 |
1958年因区划调整,小乡撤并后,成立人民公社,掀起大跃进高潮,为赶潮流,取兴旺跃进之意,地名兴跃。 |
历史上臧姓居住被黄河被水冲出大渊旁得名臧淹;人民公社成立时,隶属于黄桥村,1958年南蔡人民公社响应县政府号召,搞产业结构调整,在黄河堤一线栽植苹果树。1961年村级区划调整,将原臧淹区划分出来,起名叫果园大队,后为果园村。 |
据说很久之前,该地方有一个湖泊,建有桥梁、闸坝、闸口,为黄姓在此修建,因桥梁较小得名小黄桥,后逐渐演化为黄桥。 |
1910年左右,当地有人到东北(含盐城、连云港一带)用牲口去驼盐,张中礼家就住在堆下,在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码头(嘴),过往驼队经常过过河到码头嘴下就休息,吃着自己带的干粮。1915年左右,张中礼在码头嘴下边设了个小站,供大家歇息,还供应些茶水和做起了盐的交易,故名。 |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氏祖先在苏州吴阊因避张士诚之乱逃荒至此,由于当时地势低洼一片湖泊,由此得名夏洼。 |
民国初期,当地有一王氏妇女,为了生计在路边开了茶棚,结果茶棚的位置恰距仓集6里,后来过往的茶客称其六里棚。另有说法,因村距仓集六里,胡姓在此搭棚卖茶,故名。 |
大约在300多年以前,地方水灾特别严重,有一年黄河决口,从北向南冲出一条小河,河东叫大李圩,河西叫小西庄。大约在民国15年(1926年)左右,有一读书人路过此地,他说,云南有个西双版纳你这就叫河西庄吧,河西庄从此得名。另有说法,因村庄在南北排水河之西,故名。 |
民国初期,当地有个大地方叫周其松,家里很有钱,在他家的周围筑有圩子,当时取名周圩村,1958年原梁庄高级社与周圩高级社合并,各取梁、周二姓组成。1984年体制改革时设立梁周村村民委员会。 |
1958年建队时,原邱庄高级社、夏圩高级社合并各取“邱”、“夏”组合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