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驻地瓦马街。瓦马,源于原街子建在两个龙洞之间,取名“双龙街”。因当时赶集人经常打架斗殴,后有一位地理先生路过说,此街在这里不好,应该往下建,后改变了赶集方向,双龙街对面瓦西山有一座白岩子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故而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更名为瓦马。 |
原村委会驻地为河东,本村位于冲江河东岸,故名。 |
本村原种过棉花,因长势不好,当地称“戛”,故名棉戛。 |
本村后方有一座白色大岩子,后有人家迁来居住,形成上、下两个村落,此村居上,故名。白岩,为区域地名,包括上、下白岩两个村。 |
因本村所在的山藤条较多,称为“长篾山”。1957年粮食增产,包谷与大米堆积成山,故改名为谷米山,村寨也更名为谷米村。谷米分大小两寨,此村人多寨大,称为“大寨”,故名。谷米,为区域名,包括大、小寨等诸多自然村。 |
该地位于怒江东岸半山腰的洼子之中,路又险又陡,行人必须拉着树枝攀蹬,称为“拉攀”。后有人家迁来居住,以此为村名。 |
此村周围山多,本村坐落在一座形似心脏的山中间,俗称山心。 |
相传,明末清初有地理先生从保山坝看地脉看到此处,用杵棍戳了上下两个地方,说此地风水好,后有人家迁来这两个地方居住,此村居上,以此称为“上里濯”。濯,应为“戳”。里濯,为区域地名,包括上、下两个村。 |
相传,明末清初有地理先生从保山坝看地脉看到此处,用杵棍戳了上下两个地方,说此地风水好,后有人家迁来这两个地方居住,此村居上,以此称为“上里濯”。濯,应为“戳”。里濯,为区域地名,包括上、下两个村。 |
本村地形似手掌,俗称“掌上”,故名。 |
本村坐落于山麓洼地,村旁有一黑色岩石,故名黑岩洼。 |
本村山形呈半园形,该地俗称“湾上”,后本村文人嫌其称俗,又据村后有三眼泉,以水汶之义称为汶上,故名。 |
本村位于安邦山,以此为村名。安邦,该山地形像一张量米斗,称为“安斟”,演变为“安帮”,后更名为“安邦”。地形像量米斗,取俗语的计量单位之意。 |
本村东南侧有一池塘,有较多秧草,俗称“秧草塘”,后演变为“秧草”。 |
村委会驻地小河村。本村旁有一条小河,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