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位于狐岐山麓,当地居民俗称狐岐山为洪山,故称洪山村。据《介休县志》:狐岐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即《禹贡》:治梁及岐之岐山也。又《山海经》: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其中多苍玉。即此,俗名洪山,中有狐洞,可通十里。 |
原为石屯堡子,合作化运动时分治,取名“堡上”。 |
原与南两水统称两水村,因位于樊王河和源神水两水之间,故名。据说在争夺洪山泉水时,介休各村选派一人伸手在烧沸之油锅内抓铜钱,谁抓的多,使用水量就大。当时北两水村也参加了洪山水权之争,并征得使用权。这样就有槐柳泉水及洪山泉水两股水的使用权。北两水也因此而得名。 |
村居山沟口,南临洪山村,源神水由南而北,顺流而下,当地居民利用水做动力,冲动石磨,并在沟内建水磨多盘,用以加工粮食,故名。 |
据传旧名石洞村,后因北魏时曾在此处一带屯兵,遂改称“石屯”。据《介休县志》:太虚岩在县东南二十里,崇罔有二岩。畔有数十洞。岩前古松一株,形如张盖,狐岐之胜水绕焉。 |
原名湛泉镇,得名于泉。据《介休县志》载:蒲池泉在县东二十里,湛泉镇之西。湛泉者,指泉水清澈也。后派生居民点,据方位这里改称东湛泉。 |
据《介休县志》记载:“池泉在湛泉之西,湛者指泉水清澈也。”村位于泉之西,故名西湛泉。该村为东湛泉(原名湛泉镇)的派生居民点,得名于泉。 |
原为石屯堡子,合作化运动时分治,取名“堡上”。 |
据传东宋丁村在唐朝时叫杜家庄,唐朝末期社会比较混乱,当地常有强盗出没,抢劫民财,使当地百姓不能安生,宋朝初期,官府将强盗进行整治后,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所以更名为“宋和村”,原与西宋丁村统称宋和村。后根据街道成丁字形,更名为宋丁村。清末民初,两堡分治,该堡居东,成为东宋丁。 |
据传唐朝初期,大臣、书法家褚遂良遂唐太宗来介,褚氏在此停歇,并撰写碑文,故名。 |
原名褚屯。据传唐朝初期,大臣、书法家褚遂良遂太宗来介,褚氏曾在此停息,并撰写碑文,故名。后派生新的居民点,据村址大小,改称大褚屯。 |
该村街道为“丁”字状,处于东宋丁西面,故名西宋丁。清末民初两村分治,该村居西,故名西宋丁。据传唐朝时村名杜家庄,因唐末此地社会治安混乱,常有盗贼出没,宋朝初年,官府将强盗进行整治,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遂更名宋和村。该村与东宋丁原统称宋和村。 |
与下曹麻统称曹麻村,当时辖数个小堡,乡人旧有“八个半曹麻”之说,解放后分治,该村四个堡居高,取名上曹麻。 |
原名温和堡,明朝洪武年间改名为温村。据修葺堡垣碑记:“……其地而名之曰温和堡,……温和考盖取其得中之谓也。迄今千百余年,虽无大富之家,亦乏至贫人,且乡无枭俗,里有仁风,名实相符,诚哉,其为温和也”。 |
原以姓氏取名,后虽无朱姓,但仍沿旧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