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惠水县濛江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惠水县濛江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富民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濛江街道办事处贵惠大道99号城北办公区四组团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主要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教育移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助办理本居住地区移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做好生活安全,社会治安宣传;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 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做好搬迁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同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四路一区指挥部二楼,主要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助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做好生活安全,社会治安宣传;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 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姚新村由姚哨和新寨两个生产大队合并而成,取姚哨的“姚”字和新寨的“新”字命其村名,故称此名。1983年设立姚新村民委员会,属姚哨乡;1985年5月和1991年9月属高镇镇;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由原姚新村、满告村合并为姚新村民委员会,属高镇镇;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濛江街道。

得名并沿用至今。

全村辖14个村民组,2578人,其中少数民族居多,主要有苗族、布依族、毛南族,行政区面积1878亩,耕地面积1096亩,全村共有党员30余名,姚新村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距贵阳48公里,距惠水县城约5公里,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首创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43户,2691人,其中其中农业人口2651人,非农业人口40人,主要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592人,占22%,全村行政面积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961亩,其中田908亩,土53亩,省道“101”贯穿境内,全村共有党员39名。近年来,首创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745户,3210人,其中少数民族1169人,占36.4%,全村土地面积1518亩,其中田1438亩,土80亩,省道“101”贯穿境内,全村共有党员57名。近年来,长新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以大棚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长岩村位于惠水县高镇镇东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东临甲烈乡兴章村,南接摆金镇翁金村,西与和平镇高坪村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246户,1139人。主要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33%,全村土地面积864.4亩,人均粮食280公斤。由于长岩村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条件及其落后,给这里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目前长岩村是高镇镇唯一的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下,长岩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以蔬菜和茶叶为主。由于缺乏灌溉,阶段性干旱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养殖业方面,以养猪和养牛为主,商品率比较高。有一套自己比较完善的养殖协会机构,直接为养殖户服务。长岩村基础设施很差:一是交通不便,人民群众出行非常不便。二是安全饮水还没有得到解决,全村人饮大多是靠天下雨。三是地处高寒气候条件恶劣,种植业一般都是广种薄收。

2005年以来,村民们在抓好种养业的基础上,把外出务工也作为一项致富的产业,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全部外出浙江、广东等地务工。每年直接为长岩村增加经济收入60余万元左右,同时部分农民工在外掌握一定的技术后,现已返乡创业,主要以养殖业为和加工业主。

半坡寨位于濛涟与方围坝子东边山的半坡之中。1983年得名半坡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由石头村、原半坡村合并为半坡村村民委员会,属高镇镇;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濛江街道。

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全村辖9个村民组,363户,1515人,其中少数民族650人,占百分之44.1,全村土地面积929亩,其中田837亩,土91亩,全村共有党员27名,半坡村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其中主要有煤,硅等矿产,有三个水储量大的水库,是投资的好地方。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413户,1944人,其中少数民族962人,占49.5%,全村土地面积1066亩,其中田847亩,土219亩,全村共有党员44名。近年来,山后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现在的涟江村就是以前的地名上马司,1956年组农业合作社,上马司所辖改为场新初级合作社(当时上马司没有集贸市场至1960年)。根据国家的要求,1958年后又改称为场新高级农业合作社。1964年建立人民公社后,改称为赤土公社涟江大队,1980年建制乡镇后,改称为涟江村至今。

位于高镇镇东北面的涟江村,座落在涟江河畔,距镇政府仅2公里,东与大坝乡的山河村隔河相望、山坡相连;南与高镇村、交椅村相邻;西与贵州永安电机厂交叉居住;北与赤土村的高洞坡、抵下寨两个村民组田土相连,而涟江河从北向南穿越涟江村辖区。

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由汉族、布依族、毛南族、苗族等民族组成412户,共19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人,少数民族人口588人,占总人口的30.5%,党员38名。全要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20.29亩,另有荒山草坡2000余亩,按现有人口数人均占有耕地为0.43亩。长年生产水稻、脱毒马铃薯、大蒜、蔬菜等农作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400余亩,产量100余万斤,创产值60余万元,大蒜种植200余亩,创产值60余万元,早熟蔬菜200余亩,创产值90余万元,水稻种植800余亩,产粮150余万斤,人均口粮400公斤。

村辖区内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清水河沙、鹅卵石、亮米石,还有待开发利用的河流水面3公里,荒山草坡2000余亩,空闲养猪场地15亩等。

历届村支两委领导班子为发展涟江村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做了很多让群众满意⑸霞读斓己闷赖墓ぷ鳎�

2000年度,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

2001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2年度,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

2005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秋种工作第一名”、“综合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6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综合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7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秋种工作二等奖”、“人口和计划生育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8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三评三创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秋种工作二等奖”、“综合目标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9年度,被镇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工作一等奖”荣誉称号。

高镇村辖8个村民小组,345户,1391人,其中少数民族1208人,占83.6%,全村土地面积516亩,其中田498亩,土18亩,全村共有党员45名。近年来,高镇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村史:在改革开放前,高镇村还有20户茅草房,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商业小区---一条街的开发、农贸市场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高镇村的村情村貌:消除了茅草房;大多数瓦房被砖混结构的楼房所代替;通组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随着党的“三农”政策扶持,人均纯收入逐年迅速增长;基本达到了户均有一辆摩托车,有的甚至购买了小轿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青少年辍学基本为零,而高中生、大学生逐年增多。目前全村正向农业产业化迈进,半数以上农户购买了农机器,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富余出来的劳动力纷纷溶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中,增加了收入,向小康生活迈进了一大步;2010年实施的基本农田水利整合项目的顺利建设,将为全村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集体荣誉:

1991年7月,被原姚哨区委评为“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1994年7月,被县委评为1993年度“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1995年7月,被州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1996年1月,被省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荣誉称号;

1996年2月,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6年3月,被省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员会”荣誉称号;

1997年7月,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组织”、“示范村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1998年7月,被镇党委被为“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2001年由原旧司、濛涟两个村合并,取旧司的“司”字和濛涟的“濛”字命其村名,即“司濛村”,后演变为“司蒙村”。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由旧司村、濛涟村合并为司蒙村村民委员会,属高镇镇;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濛江街道。

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司蒙村是全国少小民族毛南族聚居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为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144亩,其中田961亩,土182亩。

司蒙村位于省道101旁,距县城仅5公里,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行程了蔬菜、花卉、西瓜等特色产业。

交椅村位于惠水县高镇镇,在镇政府西北面,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400米,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1650人,农业人口1602人,非农业人口48人,主要有布依族、毛南族、汉族,其中:布依族760人,毛南族680人,汉族210人,主要从事种植业,经济产业以花卉、苗圃为主,乡村旅游景点有水溪小水库,特色美食以农家乐为主。交椅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投资创业的宝地。

2001年12月吟河与冗堡两村合并,人们希望两村合并后能和睦相处、兴旺发达,故取名:合兴村。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由吟河村、冗堡村合并为合兴村,属长田乡;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濛江街道。

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合兴村,全村辖7个村民组,405户,1618人,其中少数民族890人,耕地面积1242亩,其中田699亩,土543亩,全村共有党员35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合兴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早玉米等,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

该村由双牙村与莫杨村合并而来,取双牙的“双”字,加“庆”字表庆祝两村合并,故名双庆村。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由双牙村、莫杨村合并为双庆村,属长田乡;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濛江街道。

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双庆村。全村辖9个村民组,708户,3158人,其中少数民族1887人,耕地面积1624亩,其中田934亩,土690亩,全村共有党员52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双庆村不断加大对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及指导力度,大力发展种养业,经济作物主要有经果林、西瓜、蔬菜、早玉米,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

长田村,全村辖9个村民组,562户,2169人,少数民族916人,耕地面积1330亩,其中田902亩,土428亩,省道“101”贯穿境内,是长田工业园乡主战场,全村共有党员54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工业强村。近年来,长田村紧紧抓住工业园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园乡经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餐饮、零售、运输等行业异军突起,群众纷纷进厂就业,直接或间接服务园乡人数达1000多人,园乡经济已成为长田村的支柱产业。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杨梅、樱桃等水果。养殖业方面,主要以养猪为主。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