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凉雾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凉雾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铁炉管理区,设铁炉寨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铁炉公社为二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利川县大塘人民公社为铁炉寨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铁炉乡,原铁炉寨大队更名为铁炉寨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为铁炉寨村。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在此修建县衙和官府居住,办公等房屋属都亭里;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孙家管理区,设立官屋基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孙家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大塘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官屋基乡,原官屋基大队更名官屋基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明洪武二年牟姓,永乐年间陈姓先后来此地定居,后陆续有张、罗、常、黄等姓在此杂居。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孙家管理区,设立老河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孙家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大塘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官屋乡,原老河大队更名老河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在元、明、清几代曾有僧人、道士在此山修建庙宇、道观而传教。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里;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孙家管理区,设立钟灵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钟灵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大塘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钟灵乡,原钟灵大队更名钟灵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明洪武二年奉旨填蜀,黄、张、杨等姓来奉节,应分居各地,黄姓来此地居住。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里。

民国初年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孙家管理区,设立九渡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孙家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大塘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官屋基乡,原九渡大队更名九渡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

民国时期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孙家管理区,建立官屋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孙家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大塘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官屋乡,大岩大队更名大岩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明朝属施州卫都亭里,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旗杆管理区,设立双井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旗杆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凉雾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旗杆乡,原双井大队更名双井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里;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旗杆管理区,设立陈谷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旗杆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凉雾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凉雾乡,原陈谷大队更名陈谷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旗杆管理区设立旗杆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旗杆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凉雾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凉雾乡,原旗杆大队更名旗杆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旗杆管理区,设立白岩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旗杆公社五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凉雾公社白岩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旗杆乡,原白岩大队更名狮子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明朝属施州卫都亭里;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州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七区;1952年属利川县马前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马前人民公社继昌管理区,设立同心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马前区继昌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利川县马前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继昌乡,原同心大队更名为继昌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在明末清初,陶姓从四川避战乱,逃荒来到此地,开垦荒地,从事农耕谋生。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市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州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七区;1952年属利川县马前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马前人民公社小路井管理区,设立和平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马前区小路井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利川县马前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马前镇,原和平大队更名为陶家沟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州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七区;1952年属利川县马前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马前人民公社马前管理区,设立前进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马前区马前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利川县马前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马前镇,原前进大队更名为马前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明朝属施州卫都亭里;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州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七区;1952年属利川县马前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马前人民公社小路井管理区,设立关东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马前区小路井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属利川县马前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马前镇,原关东大队更名为关东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建利川县,属都亭汛都亭里。

民国时期先后属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委员会、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利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利川县第一区;1952年属利川县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利川县城关人民公社车罗管理区,设车罗洞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制属利川县城关区车罗公社为一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利川县大塘人民公社为车罗洞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属利川县凉雾区车罗乡,原车罗大队更名为车罗洞村;1986年撤县建市属凉雾区;1996年撤区建乡属利川市凉雾乡为车罗洞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