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过路滩村 | 隶属:雷家店镇 |
行政代码:421124106224 | 代码前6位:421124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鄂J | 行政级别:村 |
地名由来:
过路滩原名过鹿滩。过鹿滩得名于宋代之前,那时候英山人烟稀少。《英山县志》记载,唐代曾有一游方和尚初到英山,留下一首谶诗“擎灯把盏到鸡鸣,忽见贪狼一木星。今日暂为香火地,他年钟鼓响铃铃。”诗中的“鸡鸣”就是今天县城的坐山鸡鸣尖中的鸡鸣,这首谶诗便是鸡鸣尖得名的依据,诗中的“香火地”就是今天的鸡鸣尖上的伽蓝寺。从这首谶诗中,可以推断:那时候英山东西河流域完全没有开发,就连今天的温泉镇所在地,基本上还是荒芜人烟。英山东西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完全处于原生状态。大别山南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植被茂盛,是动物的天堂。宋代之前,鹿群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东西二河沿途没有河堤,河流完全顺着“三山夹两河”的自然态势流迁。东河两条主要源头河流在今小河口处汇合,形成东河干流。自小河口以下,英山东支山脉与中支山脉之间距离逐渐拉开,河道逐渐开阔,河道两旁由上而下,渐渐出现大片河滩。在今槐树坪和黄栗树之间的这片河滩被鹿群选为产子之地,过鹿滩的地名便由此产生。北宋后期,随着大宋朝廷南迁,京城皇族、达官贵人、富豪巨贾、北方平民开始了渐进式自北向南迁徙。在这个迁徙过程中,英山成为他们南迁途中的第一港湾。大量没有资格随朝廷迁往建康(南京)、杭州(后改为临安)的文臣武将、商贾工匠、平民百姓……翻越大别山之后,纷纷定居英山。英山进入有史以来的繁荣时期,这期间,英山人口剧烈增长。当时迁入英山的人口,按照先来后到的自然法则,首先沿东西二河干流河畔,依山傍水建造房舍定居,沿河筑堤开垦农田。过鹿滩因位于大别山南麓东河流域上游,是南迁者越过大别山之后,最先能被发现的可开垦之地,很自然的成为较早被开发的地域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河滩逐步变成良田,鹿群被迫迁徙。前期迁入人口,还曾遇见鹿群在这里产子的壮观场面,故仍称此地为过鹿滩。后期迁入人口,渐渐看不到这样的生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过鹿滩的地名本义渐渐不为人知。而这个时期英山语言正处于南北方言大融合时期,到过鹿滩这个地名的语义与现实已经无法对应的时候,恰好过鹿滩所在地已经成为东河上游通达县城的必经之地,于是“过鹿”的语词意义最终被同音词“过路”的语义取代,“过鹿滩”在书面上便被书写成“过路滩”。到明代,过路滩的语词本义渐渐消失,它指代的是在这片河滩上建立起来的居民点。近代过路滩发展成小集镇,名声渐渐远播,逐渐成为它周边地区的统称。过路滩既是集镇的名称也成为代表周边区域的地片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曾经作为几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其中有过路滩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管理区、乡,至今还用作一级村民自治组织——“过路滩村民委员会”的冠名。
基本介绍:
雷家店镇过路滩村西南邻黄栗树村,北接伍家冲村,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8亩,林地8000亩,平均海拔300米。过路滩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人口现状: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486户1616人,外出务工520人,空巢老人25人,留守儿童20人,建卡贫困户254户51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120户127人,五保户25人。
村级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4人,党员52人,其中入党积极分子2人,60岁以上老党员42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7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4人,村民代表2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负责人1人。
产业发展:现有茶叶550亩,板栗800亩,药材2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属广聚里。
民国时期属镇东乡。
解放初期名为过路滩乡,属雷店区。
1956年后改名为长风1社,属草盘区过路滩乡。
1958年后改名为过路滩大队,属红峰公社过路滩管理区。
1961年属草盘区过路滩公社。
1975年后属草盘公社过路滩管理区。
1984年后改名为过路滩村村民委员会,属草盘区过路滩乡。
1987年属过路滩乡。
2001年属雷家店镇至今。
周边相关:
过路滩村附近有吴家山森林公园、桃花冲森林公园、英山烈士陵园、乌云山茶叶公园、神峰山庄、大别山丽景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英山苍术、英山桔梗、英山云雾茶、英山茯苓、英山天麻、英山茶乡鸡等特产,有英山花鼓、英山采茶戏、工尺锣鼓、黄梅挑花、黄梅戏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