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堽乡 | 隶属:濮阳县 |
行政代码:410928206 | 代码前6位:4109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64万人 |
人口密度:约48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明初陈、刘、张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白沙岗建村,得名白岗庄。清末成集,易名白岗集,演为白堽。
基本介绍:
白罡乡位于濮阳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系沿黄贫困乡之一。相传,明初陈、刘、张三姓人家,从-县迁至白沙岗居住,故名白沙岗,清未成集,后演义为白罡。全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北与王称固乡接壤,南与梨元乡交界,西与梁庄乡、文留镇毗邻,东与山东鄄城县隔河相望。系-采油一厂、四厂的主要开采区,境内有油气240余眼。
全乡共有50个行政村,辖61个自然村,221个村民小组,6750户,32097人,4.5万亩耕地。黄河大堤横穿南北,将全乡自然划分为背河洼地与黄河滩区两部分,背河洼地37个行政村,2.4万人,黄河滩区13个行政村,0.8万人。
乡党委辖6个总支,其中:乡直总支1个,农村总
历史沿革:
1944年属昆吾县6区。
1949年昆吾县并入濮阳县,属濮阳县七区。
1957年设白堽乡。
1958年成立白堽公社。
1984年成立濮阳市郊区,属之,同年改设白堽乡。
1987年改属濮阳县。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初,陈、刘、张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白沙岗建村,黄河故道,白沙成岗,故名白岗庄。清末成集,易名白岗集,演为今名。后与东街、南街、北街分开,另立大队。因居…[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陈、刘、张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白沙岗建村,黄河故道,白沙成岗,故名白岗庄。清末成集,易名白岗集,后演为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白堽村。1956年撤…[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杨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杨楼。后分局为东西两村,局东,故取名东杨楼。因村名与大队名称不一致,1982年经濮阳县政府“濮政【1…[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常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于常家寨东1千米处,故称东常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东常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东常寨村。1958年…[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常氏自山西洪洞迁此筑寨建村,以姓氏取名常家寨。后因村东又建东常寨改名西常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西常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西…[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石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有楼房,故名石楼。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西常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石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张氏自山东刘集迁来,同时姜氏自附近姜庄迁来,共建新村,故称新庄。后因堤东有前辛庄,故改为后辛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后辛庄村。1956…[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毛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毛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毛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前夹罡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后夹罡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葛家寨,后简称葛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葛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葛寨村。1958…[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寺上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氏三兄弟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往山东不久,又从山东迁居此地,因周围有前寨、后寨、马寨、葛寨等几个寨,故以“庞大”为吉言,取名为庞寨。1949年,为…[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阎、董、马三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于林家寨,后因阎姓分居,故以姓氏改名阎林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阎林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董、阎、马三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于林家寨,后因董姓人口增多,故以姓氏改名董林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董林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董、阎三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于林家寨,后因马姓分居,故以姓氏改名马林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马林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氏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刘寨。因大队重名,1982年经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号”文件批准,因靠近三个林寨而更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关氏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建村,取名为关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关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关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庞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建有楼房,故名庞楼。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关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庞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迁民前,徐氏始建其村,取名徐楼。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徐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徐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时姜氏、马氏、李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三氏自西至东分村而建,分别称姜庄、马庄、李庄。后三村合并称姜马李。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姜马李村。1956年…[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黄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范、耿两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取名为耿庄。因村民十分贫困,村有迷信文人说,“我范为食,西村有猪(朱庄),故穷。戚者,兵刃也。猪若来,戚杀之,即…[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周时,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服,与蔡叔、武庚一起反抗,被周公平定。管叔后裔逃此定居,取名管庄。后因在乡政府北称北管庄。1949年,…[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朱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迁往此地以姓氏取名为朱家庄,后简称朱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北管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朱庄村。1958年成立…[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陈、苗二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陈苗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陈苗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陈苗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曹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定居,取名为曹楼。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曹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曹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小占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李密率军曾住,筑土围营。村民为念李密,再加胡姓较多,故称胡密城。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胡密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胡密城村。195…[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嘉靖《开州志》记载:“密城,在州东南其实力,唐李密故城”。据隋末唐初李密率军驻扎此处,招训买马,筑土城,以备战,故取名李密城。1949年,为濮阳县…[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紧靠李密城,故名张密城。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张密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张密城村。1958年成立人民…[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孙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定居,因紧靠李密城村,故取名孙密城。清光绪年间,因黄河泛滥,部分户北迁建村,为后孙密城,遂改成前孙密城村。1949年,为濮阳…[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孙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定居,因紧靠李密城村,故取名孙密城。清光绪年间,因黄河泛滥,部分户北迁建村,为后孙密城。…[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耿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靠近李密城,故取名为耿密城。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耿密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耿密城村。19…[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紧靠李密城,取名王密城。1955年黄河泛滥,被黄水冲刷落河,村民分迁周围各村,至1966年原村民陆续由各村迁回旧…[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柳林旁,故取名王柳村。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王柳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王柳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刘氏家谱记载:“始祖,原籍直隶束鹿县大刘村人氏”,“明崇祯元年(1628),刘三孔迁此”。因本地有柳姓,故以刘柳两姓取名刘柳村。民国初部分户掉河后,…[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初,因黄河泛滥,东柳村部分户落河,迁至黄河大堤西建村,取名西柳村。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西柳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西柳村。195…[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2)王氏自山西太原迁至夏河渠村。后因夏氏人少搬出,王氏人多,故更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王河渠村。1956年撤…[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宋氏从王称堌乡宋集移居此地,因靠黄河渠道,故称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宋河渠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宋河渠村。1958年成立人…[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常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村东靠黄河渠道,故称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常河渠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常河渠村。1958…[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辛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为辛庄,后因村北有建一新庄,故更名为前辛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前辛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前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辛氏自山西汾州府孝义县张家湾迁此定居,取名辛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辛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辛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石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石寨。1950年被黄河水冲刷落河,村民分散迁于周围各村。至1973年,原村民陆续由各村迁回此地复建石寨。1949年,为…[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鲁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鲁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鲁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鲁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张、仝二姓自东北辽东迁此定居,取名张仝庄。后因张氏逐渐减少,遂改称仝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鲁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仝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枣科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白堽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5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时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盖土楼一座,故称时楼。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时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时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详细]
区划代码:~25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潘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宗氏于清乾隆年间自本县宗昌湖附近迁于潘寨村南,取名宗寨。…[详细]
区划代码:~25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潘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宗氏于清乾隆年间自本县宗昌湖附近迁于潘寨村南,取名宗寨。后融合一起,合称宗潘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宗潘寨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