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观音寺镇 | 隶属:新郑市 |
行政代码:410184103 | 代码前6位:41018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车牌代码:豫A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3.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1万人 |
人口密度:约65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据清乾隆年间《新郑县志·祀祠志》载:“在县南二十里,旧有观音堂,惟一室,明周藩拓而广之今为明刹焉。”后人租种寺内官地,聚集此地建村,得名观音寺。
荣誉排行:
2023年7月,观音寺镇获得2022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22年12月,观音寺镇入选2022年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2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观音寺镇为2022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基本介绍:
观音寺镇位于新郑市南大门,距新郑市区5公里。观音寺镇政府位于观音寺镇镇区,共有人口41000人左右,共有行政村21个,76个自然村
观音寺镇以种植为主,在镇政府领导下,先后发展几十家养殖户,石料厂,王行庄村家家户户加工粉条..
文化旅游:
子产墓,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和长葛市后河镇交界的陉山山顶,现存墓冢高5米,周长50米,以红石块堆砌而成。立有“子产墓纪念”碑,墓东有子产祠。原庙与柏早毁,庙围墙基础轮廓尚存。近年,群众自发重建
遗址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郭河村东约300米。遗址南100米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四周均为耕地。遗址内南侧有一近代墓葬群,墓葬群北侧有一条东西向小路穿过遗址中部。该遗址南北最长约250米,东西最长约
大朱庄遗址位于观音寺镇大朱庄村西,遗址东300米为郑平公路,南临石洞寺河,为河边台地,北部为耕地,东与大朱庄西仰韶遗址相距200米,西北有沟冯村,西南为小赵村,南5公路有陉山,西南有老山坪。
历史沿革:
自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起即为新郑县治地。
1948年为潩水区。
1955年改名观音寺中心乡。
1956年分设为太清、观音寺、潩水、梨河4乡。
1958年改为观音寺公社。
1961年改为观音寺区。
1963年复名观音寺公社。
1967年改名向阳公社。
1975年复名观音寺公社。
1983年改为观音寺乡。
1996年改置观音寺镇。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同胞兄弟二人,为占土地,议定老大姓董,老二姓时。老大建村,名大董。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详细]
明初,田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命名为田庄。清乾隆时期称“田家庄”,解放后,与大董为一个乡,乡政府设在田家庄,后简化为田庄。1948年11月,…[详细]
传古时有李氏迁来定居,并于此地建楼,清乾隆时期称“李家楼”,后改名为楼李。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详细]
据清乾隆时《新郑县志》载,春秋时期,诸侯曾在这里会盟,故名会盟山。后来修有一庙,叫盟山庙,并以庙名村,故名盟山庙村。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知县陈…[详细]
明初,有一叫王行的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王行庄。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58年8月,组建…[详细]
据《刘氏家谱》记载,隋初,一刘姓老者携子自陕西渭南迁潩水河北岸而居。后长子居此起村名前河刘,次子北去一里而居起名后河刘。1948年归潩水区。1955年…[详细]
鲁姑店村南有一场地,佃农唐、刘两家在此定居故名鲁姑店南场,后易名为南场。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5…[详细]
县志载,明代首相高拱题字于山口石额,名太清观。村建于太清观西侧,故名太清观村,简称太清。1948年11月,太清归潩水区(第四区),五虎赵归辛店区(第三…[详细]
因原来夏氏定居住此地,故此村以姓氏命名为夏家庄,清乾隆时期称“夏家庄”,后简化为夏庄。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详细]
明初,有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此地有东西流向河流1条,后河干涸成沟,故此村改为沟冯庄,清乾隆时期称“沟冯庄”,后简化为沟冯。1948年11月,归潩…[详细]
明初,姚、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名。…[详细]
明初,阎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故名。1948年11月,归辛店区(第三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58年8月,组建姚张大队,归观音…[详细]
石固堆村是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观音寺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早期,这里被称为子产铺,惠民铺。明万历年(1573年),知县陈大忠设急递总铺,十里一铺,这里设有惠民铺。清乾隆时期称“惠民铺”,也称腰儿口,后演化为岳…[详细]
唐宋时期,有林姓迁此定居,故至清乾隆时期称“林家庄”,后此简化为林庄。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58…[详细]
以贾姓名贾庄。为别于全县另三个贾庄,1981年经开封行署批准,改名南贾庄。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详细]
据传,明初,王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靠种菜维持生活,故名。…[详细]
明初一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嗜鹰,故名鹰李,后称英李。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58年8月,组建英李…[详细]
清咸丰年间,为防兵匪骚乱,秀才赵松兰组织村民,围村筑起围寨墙,因村坐落在潩水河畔,故称潩水寨,今寨毁,改名潩水。…[详细]
以唐姓名村,参考唐户村名来历。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心乡。1958年8月,组建唐庄大队,大队部位于唐庄,归…[详细]
明初,姓唐的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老大住地命名唐庄,老二住地命名唐户。1948年11月,归潩水区(第四区)。1955年12月,归观音寺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