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匡湾村 | 隶属:沙窝镇 |
行政代码:411523101211 | 代码前6位:4115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村 |
地名由来:
匡塆是上塆、中塆、榨屋、马庄的统称,因这些村庄居民多姓匡,地处山沟里的小块平地中,故名。
基本介绍:
匡湾村位于沙窝镇西部,西隔八里畈镇七龙山村,南靠南信叶路,东、北面分别与本镇陈高山、刘湾村相连。全村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总人口230户870人,辖区总面积4460亩,其中水田481.6亩,旱地189.4亩,山场2954亩。
匡湾村自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据老人讲,清末光山县令匡华学曾出生在这个偏远小山村,上任不久因病去世,给后人留下种种猜疑。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革命时期,为了革命的胜利,匡湾村青年英勇牺牲多人。常听老人讲:“当年红军的连队曾驻扎在匡湾村榨屋组,匡湾人踊跃参加革命,在红军对高山寨陈老七战斗中,歼敌无数捷报频传。一连长酒后意欲夺取全胜,一人端枪发起了对高山寨的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因时下条件所限,连长就长眠于榨屋村口对过那棵李子树下。据老人们讲,当年为告慰这位牺牲的红军连长,号兵曾在村口吹了好几天的军号。”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刘邓-途经匡湾,曾在榨屋组借宿一晚,匡元真夫妇为刘邓-煮了两碗鸡蛋面。岁月已逝六七十年,刘邓-借宿的老屋已年久失修。
匡湾人的友善、团结、奉献精神在十里八乡中盛传。匡湾教职人员较多,匡湾曾被附近人称为教师村,虽不能与将军之家相媲美,在和平年代,这也算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他们为新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匡湾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主要以茶叶、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业为主,大部分劳动力在外务工。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谋划,积极跑项争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进村主干道2.5公里(S339-匡湾村),实现了通客运班车;在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和村组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湾至榨屋至马庄村组道路已完成路基建设,正在争取项目资金实施路面硬化,建成后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新建成1000㎡文化广场1处体育器材配备齐全,建设旅游公厕1个,极大的满足了全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在产业发展上发力,利用驻村第一书记产业发展资金与其他村合作种植中药材,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通过宣传引导在家群众种植颠茄草,不断增加家庭收入,实现群众稳态脱贫致富。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已有成功人士回村里开上了聚休闲娱乐养生为一体的农家庄园。
匡湾村与刘湾村、高山村、沙窝社区、熊河村、杨畈村、油榨村、汪冲村、罗汉村、吴湾村、沙坪村、王山村、朴店村、曾畈村相邻。
历史沿革:
夏、商时属扬州。
西周至春秋时先后属弦国、黄国。
战国时先后属秦弦地、楚国。
秦代属九江郡。
汉代属江夏郡。
三国时属魏国弋阳郡。
晋代属豫州弋阳郡。
南北朝时先后属豫州弋阳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广陵郡、弋州弋阳郡。
隋代至元代属光州光山县。
明代属光山县东乡八水里。
清代属光山县东乡八水里朴风山保。
1931年6月属沙窝区。
1932年10月划归经扶县沙窝区。
1941年属沙窝镇。
1947年10月复属沙窝区。
1947年12月属新县沙窝区。
1953年4月属七区。
1955年10月复属沙窝区。
1956年11月18日为匡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5月属熊河乡。
1958年8月置匡塆生产大队,属山水人民公社。
1960年属沙窝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属沙窝区。
1962年6月复属沙窝人民公社。
1976年9月6日析出刘塆生产大队。
1983年5月更名为匡塆村民委员会,属沙窝乡。
1987年6月属沙窝镇。
周边相关:
匡湾村附近有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许世友将军故里、新县大别山露营公园、金兰山森林公园、武占岭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新县耕读小镇旅游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新县山茶油、新县将军菜、新县黄缘闭壳龟、黄缘闭壳龟、枣锅盔、新县芝麻等特产,有息夫人传说、紫云山庙会、火绫子(商城杈伞舞)、商城花伞舞、商城民歌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