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花园乡 | 隶属:民权县 |
行政代码:411421201 | 代码前6位:41142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6万人 |
人口密度:约57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刘庄。清康熙中期,户部左侍郎王绅(原籍今睢县王行)在村西建花园,内种奇花异草,人称王家花园。后花园。后花园归刘家所有,改称刘家花园。清咸丰年间筑寨,称花园寨。清末起集会,又称花园集,后改今称。
荣誉排行:
2021年9月,花园乡入选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1年3月,花园乡上榜商丘市2020年度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2011年10月,环境保护部授予花园乡2011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基本介绍:
民权县辖乡。1969年建花园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2.6万。民睢、民尹公路过境。辖花园、朱庄、魏庄、邵口、陈吴庄、赵楼、赵洪坡、吴老家、双井、袁大、袁坡楼、大王、小王、三皇店、屈庄、苏尧、七店、杨李庄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建材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历史沿革:
解放前,先后属襄邑、拱州、睢州、睢县。
1948年划归民权县,属龙塘(六)区,设花园乡。
1955年改为中心乡。
1958年并入龙塘公社。
1961年从龙塘分出,设花园公社。
1965年重归龙塘人民公社。
1969年又从龙塘分出,建花园公社。
1983年改称花园乡。
清康熙年间户部侍郎王绅在此建花园,人称王家花园,后简称花园。因村委会较大,1998年以花园集中间花白路为界一分为二,路北称花北。原属睢州。1912年改…[详细]
明代,吴、化、李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形成吴庄、化庄、李庄。清咸丰年间,三村同筑一寨,因吴姓户大人多,有土地三十余倾,为此村会首,更名吴老家。原属睢…[详细]
明洪武年间,冯、赵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冯氏居南为冯岗,赵氏居北为赵坡,二村相连称赵冯坡。后冯赵二姓衰,他姓迁入,讹传为赵洪坡。原属睢县。1948年至…[详细]
明代,黄水南袭,此处为黄河一支流,邵氏摆渡于此,后渐成村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再遭黄灾,此处为物资集结的发放口,故名邵口。原属睢州。1912…[详细]
清康熙年间户部侍郎王绅在此建花园,人称王家花园,后简称花园。因村委会较大,1998年以花园集中间花白路为界一分为二,路南称花南。原属睢州。1912年改…[详细]
明隆庆二年(1568),黄氏族人由睢州城北黄庄迁此,故名。原属睢州。1913年改属睢县。1948年划归民权县,属龙塘六区。1956年属龙塘区,称黄庄高…[详细]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魏氏自睢州东北魏堤口迁此,名魏庄。原属睢州。1912年属睢县。1948年划归民权县,属龙塘(六)区。1956年属花园高级社…[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祝氏居此,名祝庄。清嘉庆二年(1797),朱静由柘城朱庄迁此,祝姓绝,更名朱庄。后部分族人迁村南建村,此村居北,故名。原属睢州。1912年属睢县…[详细]
陈庄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花园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相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睢州城西北7.5千米处王行村王绅(任户部左侍郎)进京经此,不喝外人水,在此并挖掘井两眼,井下部相通,故名双井。原属睢州。…[详细]
村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村内有赵家一座小楼,取名赵小楼子。1948年改称赵楼。以村名命名。原属睢州。1912年属睢县。1948年划归民权县,属龙塘(六)区…[详细]
明嘉靖年间,此村为龙塘陈氏的外庄子,刘姓居此,取名刘庄。后为与村西南小刘庄区别,改名大刘庄。公元1538-1948年归属睢州。1949年划归民权县,属…[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村名来历有二:一说此村佃户鸣锣上工,锄地时鸣锣换式雁翅摆开;二说此村佃户多养骡马,外人呼骡马庄。后人因嫌“骡”字不好听,改雅称罗庄。原属睢州。1912…[详细]
大济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花园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原名林庙。清康熙年间,丁氏自野岗乡丁庄寨迁此,垦荒种地。清乾隆年间,林氏绝,丁氏旺,易名小丁庄。原属睢州。1913年改归睢县。1928年归民权县。19…[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东3千米处蒋老家与村西1.5千米处柳园蒋氏辈尊,故名小老家。原属睢州。1912年归睢县。1948年划归民权县,属城关区楚洼乡。1956年属城关区楚…[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姓先居此,明宣德年间,牛氏从巩县回郭镇迁此定居,牛氏祖先为保持其族人来往,将铁锅打破,分与外迁各支系为标记,人呼打锅牛,因牛刘二姓同村,故名牛刘。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