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柏山镇 | 隶属:博爱县 |
行政代码:410822101 | 代码前6位:4108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7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38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柏山因四周山上长满柏树而得名。
基本介绍:
柏山镇位于博爱县城东部,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境内,背依太行山脉。民国16年(1927年)博爱县成立时,属第三区;1956年撤区建乡,改建为“柏山中心乡”,1958年成立柏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柏山乡,199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立柏山镇至今。2014年区划调整后,共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总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三分之一的北部山区主要以冬枣、薄皮核桃为经营品种,发展特色林果业;工商业初步形成了橡胶化工、机械制造、耐火材料和货运物流等四大支柱产业
柏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郑太、焦枝铁路穿境而过,新济、焦克、博晋等3条省道纵
历史沿革:
1927年属万易乡二图。
1930年属第三区。
1957年设柏山乡。
1958年改柏山公社。
1960年博爱县撤销并入焦作市,划入博爱公社。
1961年恢复博爱县,设柏山公社。
1984年改柏山乡。
1993年撤乡,设柏山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汉时,此处四周山上长满柏树,故名。1948年设柏山行政村,属第七区。1956年属柏山乡。1958年改柏山生产大队,属柏山公社。1984年改柏山村民委员…[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传明代,有杨姓在此处窑洞居住成村,故称杨洞。1961年设杨洞生产大队,属柏山公社。1984年改杨洞村民委员会,简称杨洞村委会,属柏山乡。1992年属柏…[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名沙滩沿。秦汉之交,汉高祖驻军于此,建有上下两个教场。沙滩沿为上教场,苏寨附近为下教场。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汉武帝到金伞山万寿观学习导引养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中统二年(1261)《修释迦禅院记》和元贞元年(1295)《创建成汤庙碑碑记》记载:名为广济屯。清末,因地势低洼潮湿,将村向北移,改名上屯。1948…[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名凹里。后被水淹没。后因李姓迁来定居,故名。1948年设李洼行政村,属第五区。1956年属义沟乡。1958年改李洼生产大队,属城关公社。1965年属…[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乾隆年间,《重修村中汤帝庙碑》记载:“行山之阳,茂林深处,秦水长流,来入其沼,天光云彩,同气徘徊,因名曰水运村“。1948年设水运行政村,属第五区。…[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元时此处有宋堂、王阳、东堂三个小村。明弘治年间大沙河洪水泛滥,冲毁了村庄,后经三村人商议,归在一处建房成村,立村名“归议屯”,简称“归屯”。后因“归…[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传西周时,此处有人开酒坊。武王伐纣路经此处,酒坊曾经送礼酒供奉武王,后成村,取名酒奉。1948年设酒奉行政村,属第六区。1956年改酒奉高级农业合作社…[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末,贵屯郜姓迁此定居成村,因路边有棵弯腰的大槐树,故名。1948年设倒槐树行政村,属第五区。1956年属义沟乡。1958年改倒槐树生产大队,属城关公…[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成化年间,二仙庙大铁钟上铸:宋叫中里村。清道光年间,分村后名为大中里。1948年设大中里行政村,属第五区。1956年属义沟乡。1958年改大中里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前,村四边各有一条深沟,每逢秋季山洪暴发,以沟泄洪,免遭水灾,故名。1948年设义沟行政村,属第五区。1956年属义沟乡。1958年改义沟生产大队,…[详细]
最早种植的清化姜 博爱姜亦名清化姜,也叫上庄姜。主要分布于许良、上庄、柏山三个乡。博爱姜块大、丝细、产量高,而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贮藏,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博
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