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灯明寺镇 | 隶属:东光县 |
行政代码:130923104 | 代码前6位:130923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17 | 邮政编码:061000 |
车牌代码:冀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0.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3万人 |
人口密度:约41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据《东光县志》记载:“灯明寺”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宏治十年重修。据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周氏祖先从武清县射猎来此定居,即以寺名为村名。
基本介绍:
灯明寺镇位于东光县东北部。总面积80.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辖43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西距京沪铁路、-公路、104国道20公里。镇内武千路、金刘路、辛霞路与郑王路构成“王”字型框架,交通便利。
该镇农业以粮棉种植为主,现已发展蔬菜大棚2600亩,苗圃种植面积1000余亩,鑫顺养牛、骏程养羊、温氏养猪均为县内最大的养殖企业,康源生猪定点屠宰厂是东光县唯一一家生猪定点屠宰厂,东寺“乡村梦”垂钓园被列为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该镇素有“江北五金之乡”的美誉,现有企业58家,产品涉及铁路配件、汽车配件、电力配件、五金加工、铸造、木器加工等,华煜铁路器材有限公司、惠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灯明寺”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宏治十年重修。据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周氏祖先从武清县射猎来此定居,即以寺名为村名。(寺院清时已毁。)现分东灯、中灯、…[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一位姓于的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因在灯明寺的东边,故称东于庄。抗日战争时期,于一九三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详细]
“灯明寺”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宏治十年重修。据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周氏祖先从武清县射猎来此定居,即以寺名为村名。(寺院清时已毁。)现分东灯、中灯、…[详细]
“灯明寺”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宏治十年重修。据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周氏祖先从武清县射猎来此定居,即以寺名为村名。(寺院清时已毁。)现分东灯、中灯、…[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马姓从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因同来马姓两家前后定居,该村在前,故称前马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马姓从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同来马姓两家前后分居,该村在后,故称后马庄。…[详细]
马家院是由贾庄、许吴庄、马家院、戈家院四个小村组成。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贾、许、吴三姓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建立贾庄和许吴庄。马家院是东光马姓地主…[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孙卜材迁此建村,名孙博材庄,后简称孙博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于、张两姓分别从山东即墨县和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因于姓来的比张姓早,故按于姓取村名于达庄。…[详细]
明永乐年间,曲姓祖先在朝为武官,授屯牧田于瀛渤之间,因而在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曲庄。现更名为东曲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由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原来这里有个小村叫安迁户。安姓己绝嗣,村前有安家坟,地处交通要冲,四通八达,故取村名为安达,为…[详细]
明朝末年(约300年前),大安达王姓有一支人搬到这里另建新村。取名小安屯。…[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无1404年),于姓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定居,取名于庄。因村北己早有一于庄,故称南于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祖先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因思念家乡,故取村名为“李想家”,后演变李相家。…[详细]
曹姓祖先居大单公社偏坡营,因男人早死,老祖母搬到大邢庄娘家居住。后曹姓因救火有功,邢家赏地一块,建立新村,取名小邢庄。现更名为东小邢。…[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管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果头村。后来管氏兄弟二人分居,一人到此建村,即以姓氏取名管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尹鹏一家由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因村北有个道口,遂定名为尹家道口。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又更名为尹庄。…[详细]
寇姓祖居山东即墨县。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来大刘定居。住了三、四辈,因受刘姓欺侮,迁至王三广庄以西建立新村,以姓氏取村名寇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由山东即墨县迁来此地。后因男人回原籍,留下三个老太太和儿子,因此取名叫王三寡庄。此名听来不雅,故又改名王三广。…[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芦姓从京东昌黎县迁此定居,即以姓氏取村名芦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邢氏三兄弟从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取名大邢庄。现更名为东大邢。…[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祖先王东吾由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即以其姓取村名王东吾。…[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姓齐的一家从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取名齐庄子,因村后是祁庄,改名前齐。…[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一位姓祁的,由山东即墨县迁居于此。因前面有个齐庄,故名后祁庄。…[详细]
据杜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杜姓祖先杜兄昌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庄名为杜庄。…[详细]
明朝前此村叫源照寺(因有一座北魏时修建的大寺而得名)。“靖难之役”时刘姓一家幸存。因改村名源流(刘)寺,后兄弟分居,一家在西,叫西源流寺。…[详细]
明朝前此村叫源照寺(因有一座北魏时修建的大寺而得名)。“靖难之役”时刘姓一家幸存。因改村名源流(刘)寺,后兄弟分居,一家在西,叫西源流寺。…[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处,取村名张庄。到清朝时,一位叫张施的人考中拔贡,以后村名改称为张拔贡。…[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几家由山西高平县迁居于此,因恋故土,每年都有一部分人回去,结果又被当时政府赶回,因此取村名为李赶庄,现改为李干庄。…[详细]
据传说,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位名叫王老大的人,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起村名王庄。后来,王庄和木金王、周安乐二村因打仗斗殴归了官司,王家姓王…[详细]
据周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周万明一家由山东即墨县先迁至李干庄居住。因受欺侮,搬居板打王,后仍受欺侮,便独建新村,希望以后安居乐业,…[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由山东即墨县迁至今阜城王集村定居。至三世因家境贫困,一母携二子讨饭到此落户,因母亲想念家乡,取村名“母记王”,后演变…[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姓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名赵庄。传说到清乾隆时此村出了个太监,深得宠幸,皇帝赠银回家修庙,他在天津把银两花完,只修了两…[详细]
据李氏谱书记载:李姓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取名李庄。后为有别于前李庄,称后李庄。…[详细]
据李氏谱书记载:李姓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取名李庄。后为有别于前李庄,称后李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金姓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取名金庄。现更名为东金庄。…[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吴姓从山东即墨县先迁居海丰,至第三世一支迁东光马家院。后兄弟三人分居,老二由马家院迁此定居。取名小吴家。…[详细]
据郑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郑子成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因这里曾立过集市(今已废),故名郑家集。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为郑家集乡政府…[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因此处四周有茂盛的柳树,故取村名为大柳树张。…[详细]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为有别于大柳树张,称小柳树张。…[详细]
明永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为了盼望王家兴旺起家,因此取村名为王起庄。…[详细]
据吴氏谱书记载:吴姓始祖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东安丘县迁此建村。至三世时,因人丁兴旺,分东西两大院,逐渐形成两个村,此时居东,称东大吴庄…[详细]
据吴氏谱书记载,吴姓始祖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东安丘县迁此定居,后人丁兴旺,至三世时分东西两大院,逐斩形成两个村,此村居西,称西大吴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