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沙镇 | 隶属:阳朔县 |
行政代码:450321101 | 代码前6位:450321 |
行政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73 | 邮政编码:541000 |
车牌代码:桂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54.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6万人 |
人口密度:29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5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驻地白沙圩得名。
荣誉排行: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白沙镇(金桔)榜上有名。
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推介白沙镇为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金桔)。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遴选推介白沙镇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白沙镇人口数量为4.6万人,位列阳朔县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推介白沙镇为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0年8月,经过复查审核,白沙镇继续保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2019年9月,农业农村部认定白沙镇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金桔)。
2014年7月,白沙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白沙镇地处阳朔县中部,北距桂林市56公里,南下阳朔县城9公里。全镇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辖区面积1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白沙镇始建于宋(960~1279)时,原在现址西北方1公里,清道光年(1821~1850)迁现址,因其地近白沙塘,遂更名白沙。1950年为第1区,1954年改为白沙区, 1958年改为白沙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更名为白沙镇至今。白沙镇交通十分便利。321国道、建设中的南梧高速公路从北至南贯穿全境,与东西两方延伸的白富、白金公路,形成白沙镇“大十字”型的交通网络。镇境内基础设施完善,村村通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白沙乡。
解放后,1949年11月—1950年2月,仍称白沙乡。
1950年2月,撤乡设区,称一区。
1956年1月—1957年12月,改称白沙区。
1957年12月—1958年8月,复称白沙乡。
1958年8月,成立白沙人民公社。
1962年7月,复称白沙区(撤销大队,设立小公社)。
1968年10月,撤区恢复白沙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白沙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白沙圩,含义有三说。一说因曾在此地打井时井底冒出白沙的沙子,故名。另一说该圩东北侧原有砖瓦窑,烧窑时烟袅袅升空,有如白纱缥缈,故名。第三说白沙圩原名十…[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白沙圩得名有两说。一说原名十字圩,始建于宋代,旧址在今岩塘自然村(属观桥村)东,因处古驿道的十字路口而得名;清道光年间迁现址,因由白沙堡富商容白沙在东…[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观桥”指观桥村,韦都冈、韦火胜父子到此建村,以其父之名,称此村为都冈村。村前有一石拱桥,因河流改道而成干桥,故改为干桥村,后村民嫌“干”字不吉利,以…[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遇龙桥是遇见龙才建成的,故名。1934年为遇龙村,属白沙乡。1950年属第一区。1953年改乡,属白沙区。1957年改村,并析出白面山村,属白沙乡…[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白面山因村后石山岩壁呈白色而得名。1950年属遇龙行政村。1954年属遇龙乡。1957年为白面山高级社。1958年为白面山大队。1961年为白面山乡。…[详细]
广西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始建于1400多年前,北面群山环抱,山势连绵起伏。村庄在凤冠山下,面向素有“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村前沃野平畴,稻田逐浪。阡陌之…[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立龙村处两小溪汇合处,溪水如龙,村立“龙”侧,故名。1953年属神山乡(现阳朔镇樟桂村)。1957年析置立龙村,属白沙乡。1958年改大队,属白沙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塘村(今分上中下3村)中水塘多用石头砌起,故名。1953年属白沙区坪岭乡。1957年析置石塘村,属古板乡。1958年改大队,属白沙公社。1962年改…[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坪岭村旁原有一大片野芭蕉林,当地称“芭蕉”为“蕉芭”,故名。1950年为坪岭村,属第一区。1953年改乡,属白沙区。1957年改蕉芭林村,并析出高洲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竹山村后大山长有大片毛竹,故名。1950年成立行政村。1954年为大竹山乡。1957年为大竹山高级社。1950年至1957年间行政均属兴坪区渔村乡辖…[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蔡村由蔡氏族人始建,故名。1953年属都林乡。1957年析置蔡村,属古板乡。1958年改大队,属白沙公社。1962年改公社,属白沙区。1968年复改大…[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都林村由廖氏族人始建于密林中,故名。“都”为当地村名词头。1934年为都林村,属忠和乡。1950年属第一区。1953年改乡,属白沙区。1957年改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板原名古榜,因村中立有一古代石刻榜文,故名;后谐音改成古板。1934年为古板村,属忠和乡。1950年属第一区。1953年改乡,属白沙区。1957年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插花桥村旁有一石桥,桥头插石雕花,故名。1950年为插花桥村,属第一区。1953年改乡,属白沙区。1957年改村,属古板乡。1958年改大队,属白沙公…[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民廖扶龙为躲避战乱,在此筑寨定居,故名。1953年属竹桥乡。1957年析置扶龙村,属白沙乡。1958年改大队,属白沙公社。1962年改公社,属白沙区…[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五里店地处古驿道九塘和十塘的中点(即五里处,一塘为十里),明万历年间(1563-1620)曾设店铺于此,故名。1950年称五里店村,属第一区。195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