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畲江镇 | 隶属:梅县区 |
行政代码:441421126 | 代码前6位:44142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3 | 邮政编码:514000 |
车牌代码:粤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7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6万人 |
人口密度:约19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畲江镇,俗称畲坑,古属万安,因古代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月,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确定畲江镇为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建单位。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畲江镇人口数量为3.46万人,位列梅县区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
2021年1月,畲江镇被授予2020年度广东省卫生城镇荣誉称号。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畲江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4年7月,畲江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畲江镇位于梅县西南部,位于梅县、兴宁、丰顺、五华等四县交界处,毗邻13个镇,是省立的中心镇之一。全镇人口4.5万人,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地理位置优越,206国道贯穿全镇,广梅汕铁路在畲江设立货运站,汕梅、梅河高速公路在畲江交汇。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圩镇开发,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等发展机遇,以发展工艺编织业为龙头,保持工业、农业、林业快速稳定发展;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发展措施,使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是乡镇信息化建设较早的镇之一。1998年,我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三级文明圩镇”称号
文化旅游:
双龙村大夫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双龙村。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间,是李氏十八世马来西亚华侨晋郎公兴建。为二堂三横一杂屋。坐西向东,高台基,夯筑,灰瓦面,土木石结构。系梅
凤凰山遗址位于梅县畲江镇红星村凤凰山脚下。年代为商周时期。1982年发现。陶器有釜、罐、钵等,纹饰有篮纹、方格纹、曲折纹、绳纹等。石器有斧、锛、凿、刀、戈、矛、镞、砺石等。
禅林寺,原座落于离梅县畲江圩镇约二公里的松林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粤东著名古刹。民国初年,由高僧善开法师任住持,与潮州开元寺住持是师兄弟,两寺关系密切。寺中常住男众有数十人,设过戒坛,开过戒
太湖刘屋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太湖村,年代为清,属于古建筑。2016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太湖刘屋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牛轭岭陶窑位于梅县畲江镇公和村牛轭岭。年代为周代。馒头窑,残长1.9米,残高0.6米,宽0.55米。窑内夹杂炭灰、红烧土。四周分布大量印纹陶片,纹样有夔纹、云雷纹、篦点纹、方格纹等,以罐类为
合子里陶窑位于梅县畲江镇大湖村合子里。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1981年试掘,清理一座馒头窑。窑坐北朝南,沿山坡向上延伸。窑弧壁,残高1米,厚2厘米~10厘米。窑室上宽下窄,下端已损毁,残存最
历史沿革:
畲江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
清代以前,属程乡县(今梅县)万安都,亦称畲坑堡。
元代前,因居住的居民主要是畲族人,故名畲坑,后改畲江。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堡为区、乡,设立畲坑乡,属梅县第九区。
民国二十六(1937年),改称柴榄乡,属梅县第二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畲坑与柴榄乡合并称畲坑乡。
1949年,改设畲江区。
1956年,撤区分设畲东、畲西乡。
1958年,建立畲江人民公社。
1983年11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畲江社区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径义社区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旧时,此处有一个潭,潭边形像“虾公”,故名为虾公潭村。1962年,人们把虾公潭、义和楼两村合称为公和村。1949年称义松乡,1964年称公和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4年夏,李兰英在该村创办红星初级农业社,故名。唐朝时,属程乡县万安乡,民国时期,属梅县畲坑,1954年属畲江区,1958年属畲江人民公社,198…[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为在旧时该地有很多官府在此开设店铺,故名。1958年称红星大队,1983年称官铺乡,1987年称官铺管理区,1999称官铺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早在建国初期,人们迁居此地时,曾店公王办的新猷学校与澄洞办的同化学校合并,故名。南朝齐国唐、宋历代属程乡县,万安乡,明代属万安都,清康熙年间,属程乡县…[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多湖洋田(沼泽地)而得名,俗称太湖洋,后改称太湖。1958年称太湖洋大队,1987年称太湖管理区,1999年称太湖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老地名中坑尾得名而来。1958年称中坑大队,1987年称中坑管理区,1999年称中坑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镇。…[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包括彰三塘、北盖上、大张屋、黄田陂、叶坑里等,因“彰三塘”而得此名。1958年称彰三大队,1987年称彰三管理区,1999年称彰三村委会,沿用至今,隶…[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是由彰三塘、朱屋坑合称,故名。1958年称彰坑大队,1987年称彰坑管理区,1999年称彰坑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镇。…[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双龙村是由龙坳村与龙塘村合并而来,以双龙谓之,故名。1958年称双龙大队,1987年称双龙管理区,1999年称双龙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松林村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是由上下咸与和尚坑的合称,故名。1959年称咸和大队,1987年称咸和管理区,1999年称咸和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镇。…[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中期该地设有驿站,遂取名为站里,后改称杉里。明清时属万安乡杉里村,清朝时为畲坑堡揽潭杉里村,1949年属咸杉乡,1958年称杉里大队,1987年称…[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在双螺村的寨上,形象似螺型,原观音宦鑾面的山亦像螺型,故名。1968年称双螺大队,1987年称双螺管理区,1999称双螺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旧时该地有上坑、梅塘,墩坝、墩下4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由这4个自然村合并,取“上坑”之“上”,“墩下”之“墩”,故名。1958年称上墩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是成全寨、印山上的合称,故名。1958年称成山大队,1983年称成墩乡,1987年称成山管理区,1999年称成山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是由连塘村与江头村合并,故名。1864年称连江大队。1987年称连江管理区。1999年称连江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镇。…[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是由双下、合溪两地的合称,故名。1958年称双溪大队,1987年称双溪管理区,1999年称双溪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镇。…[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旧时村内很多地方都生长着高大的松树,枝繁叶茂的看似搭的棚一样,故名。1958年称松棚大队,1987年称松棚管理区,1999年称松棚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村上有两个坪,一个是坪上一个坪,另一个是双上一个坪,所以叫做双坪,故名。1949年称双坪乡,1958年称双坪大队,1997年称双坪管理区,1999…[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这个地方该村山岭居多,土壤肥沃,且抗日时期有红军的赤卫队存在,故名。1966年称赤岭大队,1984年称赤岭乡,1987年称赤岭管理区,1999年称…[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包括斗溪、河坡坑、上叶田、下叶田和孔畲下,因山中草木叶子多而取名叶田。1960年称叶田大队,1987年称叶田管理区,1999年称叶田村委会,沿用至…[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处在径子山、叶华径、径子口三径之中,取名为径心。建国前称径心堡,1949年称径心乡,1958年称径心生产大队,1990年称径心管理区,2005称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聚落形成,名称约定俗成。1964年称径义公社,1987年称叶华管理区,2005年称叶华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畲江镇。…[详细]
菊花糕是梅县特产之一,糕如菊花,质地软韧,香甜可口。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问世,至今盛产不衰。菊花糕比一般糕点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观,此糕甜软酥松,入口即化,齿颊生香,有清凉去火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