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琶洲街道 | 隶属:海珠区 |
行政代码:440105015 | 代码前6位:440105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0 | 邮政编码:510000 |
车牌代码:粤A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15.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07万人 |
人口密度:约468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2个社区 |
地名由来:
琶洲街道因境内有琶洲岛而得名,琶洲岛原为江心洲,地形似琵琶而名琵琶洲,简称琶洲。
荣誉排行: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琶洲街道人口数量为7.07万人,位列海珠区各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4位。
基本介绍:
琶洲街位于广州新城市副中心,是海珠区辖内面积最大的行政街道。所辖范围主要为位于海珠区东部的琶洲岛。琶洲岛四面环水,地域狭长,东至新洲码头,西至新港东路新洲桥与赤岗相邻,南濒黄埔涌,北临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总面积达15.13平方公里。街道设11个居委会,管辖黄埔、琶洲、石基三个经济联社。户籍人口18838人,外来人口19302人。社区居民中,转制社区居民约占街道总人口50%,国企下岗工人约占总人口的10%。辖内社区资源丰富,是举世瞩目的国际会展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黄埔古港的所在地,有驻辖内的省市级单位、企业43间(珠江啤酒集团公司、省食品研究所、市农科所、磨碟沙果园场等),大中专院校3所
文化旅游:
从广州乘新洲线公共汽车过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不久,一座巍峨耸立于小山坡上的古塔便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广州著名的古羊城八景之一——“琶洲砥柱”的所在地了,古塔便是琶洲塔。琶洲原是珠江河中的一个洲渚
历史沿革:
1986年,现琶洲街道境域属海珠区新滘镇。
2001年10月,从新滘镇划出,设琶洲街道。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辖内有主要道路杨青路,故名。自2020年成立以来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07,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南园居社区是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108,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地处琶洲村西南部,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琶洲西南居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0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地处琶洲村东北部,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琶洲东北居委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1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地处石基村,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石基居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1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地处广渔村,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广渔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1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辖内有主要道路新洲大堤,故派生命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新洲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17,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辖内有主要住宅类小区雅郡花园,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雅郡花园居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18,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地处磨碟沙北部,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磨碟沙北居委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19,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地处磨碟沙南部,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磨碟沙南居委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120,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地处黄埔村北部,故名。2002年,新滘镇撤镇建街,成立琶洲街道时成立黄埔北居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与黄埔区长洲隔江相望,总面积60公顷,东接新洲,南望仑头,西连琶洲。现户籍人口3580人,总户数1177户。2009年,广州市海…[详细]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梁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小好学上进,才华出众,在家庭资助下于光绪元年(1875)九月未满12岁,考取第四批赴美国菲力学院读书。光绪
梁庆桂(185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和翰林院侍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国内废科举,兴学校,置学部,而旅居海外的华侨仍“抱残守缺,冬烘如故”。
梁纶枢(1790~1877),字拱辰,号星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自幼刻苦读书,却淡薄功名,无心科举。其父经国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天宝洋行,到嘉庆末年,生意不景,贸易亏损。道光七年(1828),纶枢接手
梁方仲(1908~1970),原名嘉宝,别名方翁、畏人、方中,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受新思潮影响,于民国10年离家出走赴北平求学。民国14年(1925),方仲在
冯锐(1900~193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康纳尔大学,获农业经济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后到河北省的中华平民促进会工作,参与改革乡村建设
梁韬(1799~?),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嘉庆末年(1820)21岁时,赴美国经商。把中国的棉、丝织品运往销售,同时又把美国的牛痘种苗引入中国,使儿童接种后,得以防止天花病流行。梁韬平素十分重视家
冯广(1912~1929),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出生于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自幼父母病故,在香港与大哥冯新相依为命,后来到一家小工厂做工。民国14年(1925)6月,省港大-爆发,冯广回到广州。民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