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云南省 > 昆明市 > 晋宁区 > 晋城街道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概况

晋城镇位于滇池南岸,距离省城昆明37千米,距离县城昆阳20千米,国道213线(昆洛公路)横穿过境,昆玉高速公路接通城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晋城镇镇域面积96.76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万亩,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86个自然村,136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42119人,流动人口10092人。晋城镇曾为“古滇国”都邑,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始建于唐代的盘龙寺,集儒、道、释三教为一体,名声远扬东南亚。

在烟波浩渺的滇池南岸,新昆明“一湖四片”经济圈内,有一个美丽的

地方——晋宁县晋城镇。晋城镇位于晋宁县东部,处在昆明、玉溪两大城市中点,东与澄江、江川接壤,南与六街镇为邻,西接上蒜,北与呈贡马金铺交界。全镇总面积219平方公里,辖 26 个村(社区居)委会,162个自然村,200个村(社区居)民小组,现有人口 57592 人。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51.5元。晋城镇年平均气温14.7℃,这里风景优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先后被评为昆明市第一批明星集镇之一,云南省第一批旅游小镇;2006年~2010年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晋城镇距离昆明市37公里,距离晋宁县城昆阳20公里,距离玉溪53公里,昆玉高速公路、213国道、214省道、泛亚铁路贯穿全境,规划、建设中的环滇公路、彩云南路等重要交通干道紧临晋城。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新昆明南城区的核心区。
晋城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大河水库、益州水库、映山塘等大小水库47座;林地177111亩,森林覆盖率43.19%。晋城镇水、电、通讯、排污和绿化等公共设施完善,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镇、一个充满绿色的城镇。
晋城镇作为现代新昆明的南城核心区,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托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度假为主,集生产、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山水旅游城市。2009年,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提出了“一个战略、二个机遇、三大优势、四个品牌、五个突破、六项重点”(即,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抢抓新昆明南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机遇,发挥交通、区位、环境三大优势,打造古滇文化、蔬菜花卉、养殖业、铸造建材四个品牌;力争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旅游业发展、和谐晋城建设上有突破;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城乡园林绿化、入滇河道综合治理、乡村生态旅游、老城保护开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六项重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力求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南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城乡园林绿化、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今天的晋城,城乡社会日趋和谐,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速,社会事业日益兴旺,经济发展跨越式前进,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相交融的新城镇将屹立在新昆明南城。

-经济发展

近年来,晋城镇党委、政府坚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五、四、三、二、一”(即抓好五个建设、确保四个增加、做到三个减少、促进两个明显好转、实现一个稳定)的发展思路,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盘龙寺为龙头的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8199万元,财政总收入110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93万元,粮食总产量12039吨,工业总产值25129万元,乡政企业实缴税金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78万元。

-历史建制

晋城镇是滇池流域历史最悠久的城镇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为梁州域;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入滇,"欲归报"楚国时,归路被秦王所断,遂留于此地,"变其服,从其耕,"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即"滇国",晋城为滇国都邑。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赐滇王印,置益州郡,辖滇池等二十四县,滇池县(今晋城)为益州郡治所;东汉循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大姓在滇池区域逐渐兴起并把持一方,与中原政治关系淡漠,在与内地长时期相对隔绝的情况下,滇池地区的原内地移民与大姓,逐渐被当地土著民族所融合;自此,滇池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西转移,晋城在滇池地区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成为滇中一普通城镇。

-小镇名人

庄蹻
(?—公元前203年)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楚国的将军。约公元前298年,庄蹻率领一只数千人的队伍,从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出发,选择“济湘沅以南征”的路线,由湘西进入贵阳以东的且兰到达贵州西部的夜郎,再沿今滇黔路进入滇池地区。他们到达滇池地区时,当地的“靡莫之属”已在滇池周围开垦大片肥沃的土地,同姓相扶。庄蹻“以兵威”降服了当地的“靡莫之属”各部落。正当他要归报楚国时,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克了黔中,阻断了归路。庄蹻加入了当地民族社会,“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定都晋宁晋城镇,成为有史记载的“滇王”。庄蹻作为内地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历史人物,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滇池地区,加速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借鉴和融合,为秦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史称“今西南诸夷,庄蹻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裔”。自庄蹻至尝羌共十代滇王,历时189年。
担当
担当和尚,原名唐泰(1371—1435)字大来,法名普荷,又名通荷,号担当,今晋宁县晋城上东街人。曾祖金,字子南,明嘉靖戊子(1528)举人,曾任邵武府同知。祖尧官,字 担当诗作

廷俊,嘉靖辛西(1561)解元,屡试不第,绝 意仕进,闭门著书,有《玉龙山人全集》行世。父懋德,字世修,明万历癸卯(1603)举人,曾任陕西临洮同知,著有《十海诗集》。唐泰曾集其曾祖、祖父所著,合编为《绍箕堂集》。
唐泰幼年即长于写诗,被誉为“滇中第一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考贡生名列第一。天启五年(1625)获岁荐,从昆明到北京应廷试,入太学。后遨游于大江南北,与江南“复社”诸名士结识,拜当时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师,并向著名画家陈继儒学习,而又参合元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法,自成一家,风格枯淡。其画以泼墨山水为主,兼及人物,代表作有《一筇万里图卷》等。
担当的诗作,生前刻印的有《翛园集》8卷,收录他13—50岁的作品;《橛庵草》7卷,收录他50—70多岁的作品;《拈花颂百韵》收录他80—81岁的作品;《罔措斋联语》由其门生广厦刊行,收集担当楹联386幅。据他在《橛庵草序》中说:“除年来患难焚溺之外,又除有类偈颂者不入,有类香奁诗余者不入,有悲歌慷慨,触及时忌者不入,不啻十去九矣“。最后一类未入,令人惋惜。尽管如此,两本诗集二千余首,足见其诗作之丰富。唐泰去世后,葬于大理感通寺后山。
方树梅
方树梅(1881—1968)字臞仙,号雪禅,一号梅居士,又号和衲山人,晚号红豆老人,晋城方家营村人。21岁时,应州、府、院试入邑庠,22岁读完先秦诸子。笃好师范(荔扉)等人的典籍文献。1905年入高等学堂习-策论,次年入优级师范,1907年考入博物班。
他还历尽十年艰辛收采晋宁文献,写成《晋宁诗文征》20卷。1938—1939年,任《云南通志长编》编纂审查员,负责汉至元耆旧传、地理、文艺、诗文录、人物列传及丛书的编纂,撰写了《汉至元耆旧传》。1941—1943年任云大文史教授时,写成《滇王庄蹻考》、《云南省名考》。其间,他卓议续修《晋宁州志》任总纂,州志之记、阁、表、略、录等共30卷,系他一手编成。1943年,云南大学将其所编通志艺文考滇人著述部份录成单编《明清滇人著述书目》收入《西南研究丛书》。自述《学山楼诗集》与所编丛书百卷《滇诗丛录》编就待印。同时,写成与《茶花小志》同性质的《滇南红豆集》赞扬云南特产。其后又写成《续滇南碑传集》9卷,补1卷。
其编著甚多,包括《师斋随笔》、《晋宁咸同兵事记》、《学山楼题词录》、《滇会梦痕录》、《近代滇人著述书目提要》、《滇池杂谈》、《学山楼书目》、《碑记汇录》、《滇南学士书扎合册》、《陈荣昌年谱》、《臞仙年录》等。

-旅游景点

古滇文化公园
晋城镇被誉为古滇历史名城,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古滇青铜文化的中心,又有 古滇文化公园

着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为充分展示晋城镇古滇文化风采,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为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更好地再现当代历史,让人民更深入的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历史文化,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晋城镇集全镇之财力投资贰仟余万元,选址于古滇文化商贸城兴益路与庄蹻路交叉处以北,建设占地面积103亩的古滇文化公园。 公园的布局分为以广场为主体的三大功能区。北部为一小型商业区;中部为广场区,外形构思来源于石寨山出土青铜器中较出名的贮贝器,器颈部位为广场区入口,器皿中部为中心广场区,设置举办活动的露天舞台,贮贝器底为舞台的背景——一座仿古滇国时期占地600平方米杆栏式建筑(即文化展示中心);南部以绿化为主,设供市民休闲散步的小游园,其间设置休闲茶室、供人们健身、游乐小憩的场地,若干林荫步行小道。
盘龙寺
被誉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盘龙寺坐落在晋城镇东面三公里的盘龙山上,海拔2174米。该寺远离闹市、环境清幽、殿宇恢宏、声名远扬,寺内佛、儒、道三教文化并存,是国内为数不 盘龙寺

多的三教合一寺院之一。游人绵绵不断,特别逢庙会期间,八方香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年接待香游客50余万人次。 盘龙寺位于距昆阳镇20余公里处的晋城,她西瞰滇池,北接象山,东有五龙潭,南拥凤凰山,为滇中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僧人崇照主持兴建于元,明清扩建和重修,其建筑巍峨壮丽,塑像栩栩如生,省内不可多见,在全国亦属上乘,寺内古树名茶,红霞满天,红梅银桂,珠砂玉兰幽香扑鼻,寺我山间万顷松涛,泉水潺潺,鸟语花香,曾为禅宗临济、曹洞两派在晋宁传播的基地,鼎盛时期僧众多达三百余人。
盘龙山与滇西鸡足山,昆明西山齐名,统称为云南三大佛教胜地。鸡足山因金顶寺,西山因龙门与华亭寺,盘龙山因盘龙寺而著称于世。每年盘龙庙会期间(农历八月初一是庙会最热潮日),来自昆明、呈贲、昆阳、江川、澄江、通海、峨山、玉溪等地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慕名前来的港、台弟子及海外游客,千里迢迢虔诚的赶来拜佛,纪念盘龙祖师,牢求庇护。
晋城街道
晋城城内外有主要街道是:政通、人和、北门、白塔、晋北、晋东、上东、上西、下西、关井、望鹤、南正、士林、百花、龙井庙、东方庙、老县府、塘子口等十八条街道;有主要巷 晋城街道

道:凤翥、龙翔、甬道、文庙、金家、扁担、关岳、维新等八条巷道;有帝释庙、龚家院、袁家院、张家院、土家院、龙羊村、南门大村等七个村子。在这些街道两旁,主要建有州衙、学署、文庙、武庙、象山书院,以及天仙宫、财神宫、如意宫、文昌宫、梵王宫、关圣宫、老君庙、李秀庙、大千庙、龙井庙、东方庙、天王庙、帝释庙、城隍庙、三官庙、观音寺、清真寺、紫霞殿、观音殿、白虎殿、忠烈祠、乡贤祠、名宦祠、唐姓宗祠、徐姓宗祠、罗姓宗祠、万姓宗祠等。除上述公共古建筑外,其余为众多的民宅古房。这些民宅古房多为清代所建。 其结构都为上木结构,称前三间、后三间、四耳房、一天井、一颗印的房子。在街市繁华地段也有建盖成前三、后三、中三、八耳、两个天井的房屋。现存比较好的是上东街张学洲诊所,是前三、后三、四耳、一个天井的房屋,天井完全用青石镶嵌,天井与堂屋的拦扳石上有浮雕图案。门窗、花枋、吊柱、雀替均有雕刻图案。又如上西街“天宝利”商号,结构形式为土木结构,形式为前三、中三、后三、八耳、两个天井,其门、窗、横梁、吊柱、雀替等均有雕刻。两个天井也用石头进行镶嵌,前天井还有一口用石头镶嵌的水井。

-所获荣誉

作为滇中古镇,晋城除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外,还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镇内集贸商业兴旺,拥有农贸、百货、木材、粮食、牲畜、水果、蔬菜、花卉等几大专业交易市场,逢双日赶集,每街人流量达5~6万人次,成交额约150余万元,是云南省八大农村集贸市场之一,又是云南省首批重点小城镇、市首批文明小城镇之一,发展较快。目前,全镇拥有个体私营企业1908个,从业人员达4991人,主要财政收入依赖建筑业、个体工商业和乡镇企业。镇属的晋宁县第三建筑公司,2004年建筑施工总产值8956万元,完成税收入库103万元,从业人员保持在800人左右,承建工程多次获奖,公司被云南省工商局命名为“云南省第二届诚信单位”,被昆明市建设局评为“质量管理优秀企业”。

-发展理念

发展现代新型农业,以产业建协会,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绿色产业之路,推进粮食、蔬菜、花卉生产和畜牧业、茶果等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截止2004年底,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9700亩,花卉种植面积4094亩,粮经比例达到了3: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农民真正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晋城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骤实施,把晋城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新兴生态城市。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