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阎良区 > 振兴街道 > 民合村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民合村概况

民合村位于振兴街道办南4公里处,环乡公路从村中通过。该村东临振兴街道办万仙村,南接北屯街道办腰张村,西靠清河,北依振兴街道办新农村。辖民和、瓦杨、莱芜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民西组。现有村民400户,1360人,耕地面积165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6950元。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四保。新中国成立后归聚合乡。1958年属阎良公社清风大队。1964年改属谭家公社,曾用名“民和大队”。1968年同义和、新农两大队合并。1970年分队后名为“民和大队”。1987年随振兴乡一同划归西安市阎良区后,称为“民合村”。“和”变“合”,无据可查。

一、村组概述

(一)民东组

民东组位于民合村东端,东邻万仙村,南靠腰张村,西依民西组,北与新农村连界。1949年有村民76人,现有280人,耕地面积350亩,均系水浇地,主产粮、棉、豆类、瓜果、蔬菜等。1970年后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并发展有少量果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变化甚大,现有客运中巴车1辆、收割机1台、挖掘机两台、小轿车8辆、机井15眼、商店3家。村舍沿环乡公路两侧东西布局,屋舍俨然,装有路灯,是振兴街道办的文明示范组。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闫姓由山东益都迁此定居,初名“阎家合庄子”(简称阎庄子)。后有孙姓由湖北迁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席姓、朱姓、王姓、白姓相继迁来;田姓解放后由临潼徐杨北巨合迁来。1934年,-实行保甲制,把“闫庄子”与“张老五庄”并为一甲,当时由教学先生张坤倡导,起村名为“民和村”,表示和睦团结之意。农业合作化时又分为民东队和民西队,现为民东和民西两个村民小组。

(二)民西组

民西组东靠民东组,南接莱芜村,北依新农村。1949年有村民36人,现有220人,耕地面积190亩,均系水浇田,主产粮、棉、豆类、瓜果、蔬菜等作物。1970年后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现有小轿车3辆、大卡车两辆、农用车5辆、机井10眼、苗圃1处、商店1家、诊所1家。屋舍分布在环乡公路南北两侧,并装有路灯。每逢节日或村中过大事时,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姓两支、王姓一支由山东临朐县迁此定居,朱姓后由湖北迁来。解放前与民东组同属第四保,合为一甲,称“民和村”。农业合作化后为“民西队”,现为民西村民小组。

(三)瓦杨

瓦杨又叫瓦匠杨,分为东西两组,村民交叉居住。东靠民西,北接新农村,西南依清河。1949年有村民107人,现有510人,耕地面积530亩,主产粮、棉、豆类、蔬菜等。1970年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现有大卡车2辆、水泥罐车1辆、农用车15辆、小轿车13辆、拖拉机3台、挖掘机1台、装载车两台、吊车1台、商店两家,在外地开超市者两家。

杨姓祖上从武屯镇的川上堡一带迁此,与川上堡的杨姓同宗。此外,村内还有张、王两姓。张姓分3支,可能是由湖北迁来的。瓦匠杨原名代清堡,后因村0了一位姓杨的瓦工,活路甚好,在方圆渐有名气,天长日久,人们便称该村为瓦匠杨。

瓦杨是一个老村子。解放前,原城墙残留部分仍存,西城门保存完好,石门额上镌刻“代清堡”三字,农业合作化后散佚。根据原存城壕沟看,原城东西约120米,南北约80米。1990年划分庄基时,将原有壕沟填平盖了住房。

村西北角原有马王庙一座,村西南角有药王庙、娘娘庙各一座,内有泥塑彩像,均于解放初拆除。村内东西街东段有老爷庙一座, 1990后拆除。

(四)莱芜(南北两组)

莱芜又叫莱芜庄,东临腰张村,北接民西组,南依清河,西靠瓦杨。1949年有村民90人,现有350人,耕地面积580亩,主产粮棉、豆类、瓜果、蔬菜等。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变化翻天覆地。现有小轿车18辆、装载机3辆、吊车两辆、水泥罐车1辆、挖掘机3辆、收割机1辆、客运中巴两辆、农用车5辆、商店两家、诊所1家、机井18眼。天旱时,全村耕地3天可轮浇一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山东莱芜县张、桑、尹三姓携老小迁此定居,为怀念故乡,取名莱芜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有尚姓迁此;另外两支张姓、刘姓,后由山东莱芜迁来;高姓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河南直隶迁来;丁姓、霍姓是解放后由河南直隶迁来的。

二、本村人物

民合村解放前参加地下党的有张全德、阎增玺、张亚光、阎增会。张亚光、阎增会常在甘肃正宁县、陕北马栏川一带进行秘密工作;张全德、阎增玺在阎良、栎阳地区工作。解放后张全德曾在阎良地区任乡文书、联络员、-等职。阎增玺曾任临潼县阎良区副区长、县委委员、县粮食局局长。张亚光在甘肃省正宁县工作。阎增会在阎良乡工作。

杨照学 0党员,生于1931年,瓦西组人。解放前被-抓了壮丁。1949年重庆解放,杨照学随部队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兵团12军34师炮兵营。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7月负伤,遂即回国治疗。1952年到宝鸡荣校后又转到华阴荣校,1958年回乡。杨照学参加过多次战斗,荣获数枚英雄勋章,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为保卫祖国的和平安全做出了贡献。

杨生成生于1920年,瓦西组人。解放前参加-17路军。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杨生成任连长。事变当天,他受命控制通讯联络系统。西安事变成功后,杨生成随部队编入第四集团军。1938年,随团赴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寇。后转战河南,对日作战多次,因作战勇敢,曾任特务连连长、骑兵连连长。1948年随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回乡。1979年病故。

丁安庆 1951年生,0党员,莱北组人。大校级军队干部,八一飞行表演大队特级飞行员、第十任大队长,荣立过四次功,现已退休。

桑学义 1957年12月生,0党员,莱南组人。1976年3月入伍,在47军坦克旅服役。1997年6月至2002年4月,先后任靖边县、定边县人武部副部长。2003年转业到靖边县,先后任县长助理、副县长。

张锡政 0党员,生于1957年,瓦西组人。现任阎良区人大副主任。

丁国庆 0党员,生于1958年,莱北组人。现任陕西武警消防总队参谋长。

张维露 0党员,生于1944年,莱北组人。曾任西安华山旅游局局长,已退休。

张 莹 0党员,生于1935年,民西组人。曾任阎良区运输公司主任,已退休。

张军 0党员,生于1933年,民西组人。原在临潼-工作,曾任临潼县油槐乡-、华清池-局长等职,现已退休。

三、教育简史

民合小学1950年建立,当时是两个年级复式班,1名教师。原校址在民东村中间路南。后来学生增加到180人,教师增加到8名,学制为六年制。

1955年和1963年曾对原校进行过两次扩建。1971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址迁至民西,新盖了6座砖木结构的教室。2002年,党支部村委会自筹14万元,区筹14万元,在原校操场南侧新盖了两层24间的新式教学楼,从此,学生坐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新型教室。2005年,民合小学并入新农小学。

四、文物古迹

【张氏先茔】莱芜村向南800米处,曾有一处清代的大墓群,是北屯街道办腰张村东张组张姓祖坟,占地约20亩。据老人说,原墓群规模宏大,有石碑、石兽、石牌坊、石羊、石柱、石槽,坟冢数十座,大小不一,最高的有8米多。基地北沿有半圆形土围渠。清末兵燹后,仍存许多东西,到1929年则被洗劫一空。1960年北屯公社修筑清河拦河坝,将墓全部开掘,取出的石板石材堆积如山。石上雕刻的花草虫鸟龙凤流云图案甚是诱人。1963年的一次大水将坝冲毁,石材、石板全埋在河床下的泥沙之中。

五、历史事件

【金喜宗养伤】 1948年4月下旬,在临潼桥刘战斗中,渭北总队二支队工兵连有3名战士负伤,部队撤退时,把伤员留给临潼地下党组织掩护治疗。其中乔生涛、师增运二人因伤势过重而先后牺牲。另一名叫金喜宗的伤员被安排在很少有人去的民西组北的砖瓦窑里,由张全德、阎增玺护理。阎增玺在路口放哨,张全德给金喂水喂饭。第二天晚上,又将金转移到狄家庄子、郭桥村,后党组织安排人将金喜宗送到西安广仁医院治疗。伤愈后,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到边区归队。1966年,金喜宗在河南洛阳某医院工作,曾两次来信问候张全德、阎增玺。

六、特色介绍

【养鸡专业户范照信】 瓦西组范照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养鸡,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无论热潮或低谷他都从未间断过,存栏数一直保持在1000只左右。其他人经多次市场大潮颠簸后,多数“挂笼”停养,而范照信却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铁匠杨群牛】瓦西组的杨群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跟“河南张”学艺,由于手艺高,以“钢水好”而闻名乡里。他打制的锨、镢、锄、刀,样样出名,方圆数十里争相购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常辗转乡里打造农器家具,铁匠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一种绝妙的声响,风箱声、炭火声、叮咚清脆的锤击声、呼啦铿锵的翻坯声,完全在快乐的节奏中进行,使观者如同沉浸在一场奇特音乐会的欣赏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铁匠铺的声响与炉火逐渐稀了下来。杨师傅叹息这一技艺后继无人,将来只有进展览馆了。

【农民医生张书才】 1968年村上建了医疗保健站,地址在大队办公室所在地,当时有4人,称作“赤脚医生”。主治医生张书才(莱南组人)对医术颇有研究,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对多种杂病有独特疗法,远近闻名。张医生对皮肤病、骨关节症、心脑血管病、精神病,完全用中草药施治,效果甚好,很多百里远的患者也慕名前来求治。

【瓦杨社火】 解放前后一段时间,瓦杨社火颇有名气,老鼓、狮子、高跷、竹马、旱船,每逢正月十五、十六都要表演。那动人心魄的狮子鼓、威猛矫健的舞狮、令人叹服的高跷、充满童气的竹马,无不令观者赏心悦目。最吸引人的要数旱船。杨振合演的驾船花娘子扮相俊俏,动作轻盈细腻,着装华丽,头戴凤冠,肩披七彩披风,与戏上的公主相比也毫不逊色。

2000年阎良区社火大汇演时,年事已高的杨振合老人当众表演了撑船行舟的示范动作,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彩。可惜这一民间艺术伴随着原班人马的相继去世而面临失传。狮子鼓现虽然有两三个人还会敲打,但比起先辈来已相差甚远。至于耍狮子更是无人能演了。

2010年底,民合村组建了锣鼓队,莱芜、瓦杨、民东的中老年妇女也组建了中老年舞蹈队,参加人数已超过六七十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