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上海市 > 杨浦区 > 五角场街道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概况

五角场街道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区境中西部,处于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面积7.66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辖区内有道路46条,河道3条:走马塘(长4750米)、虬江河(长6030米)、吉浦河(长1555米)。辖区内常住人口约1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万余人),现有住宅小区130个、商办楼小区28个,设居委会31个。辖区内有复旦、财大等高校7所,中、小学12所,驻地部队16个,科技园区8个,各类金融机构28家,大小企事业单位3000多家,是一个融社区、校区、营区、园区和商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社区。

近年来,五角场街道坚持“五区融合,联动共建”的工作思路,着力发挥社区、校区、营区、园区、商区的资源优势,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地又好又快发展,连续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三连冠、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国际安全社区、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优秀街道办事处等国家、市、区级各类称号百余项。

五角场是上海市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环岛交通四通八达四平路直通外滩,黄兴路连接内环线,杨浦大桥通往浦东,邯郸路毗邻大柏树,翔殷路通向军工路黄浦江虬江码头,凇沪路与新江湾城及宝山区相连。经过的市内公交线路和始发站点有32条,长途汽车线路18条。发达的交通将五角场与浦东新区、黄浦区、虹口区、宝山区乃至外省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目前,贯穿五角场中心的中环线以及轨道交通10号线,正架起高架道路,车行地道,下沉式广场及地面环岛四层立体交通网络。其中,标志景观建筑-下沉式广场,以5条地下通道,9个地面出入口与周边道路及商业广场相连。下沉式广场是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人流通过广场电梯和地下通道,进入下沉式广场,可任意到达五角场任何一条道路,并可直接进入各大商场。广场上方是“彩蛋”包围的中环线高架及地面机动车道,广场下方则为被誉为“上海黄金线路”的轨道交通10号线。轨道交通10号线上海第一条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轨道交通,它将途径交通大学站(近衡山路)、陕西南路站、新天地站、老西门站、豫园站、南京东路站、四川北路站、五角场站从而连接起整个大上海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域,贯穿上海的核心商业经济动脉,推动整个大上海的商业一体化、紧密化。

目前,已建成的五角场停车诱导系统共设有一级诱导屏6块,二级诱导屏12块,三级诱导屏15块,涵盖五角场核心地区的12个公共停车场(库),覆盖了政立路-国定路-国定东路-国和路所围约1.85平方公里的区域。现在,到五角场商圈购物、休闲、观光、就餐、住宿的开车族只需看一下诱导屏,便能快速准确找到离目的地最近的停车位,可以大大减少无处停车、排队入库的烦恼。

一、民国之梦破碎

就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拟定了开发江湾、建设“大上海”的规划,并且由美国规划专家和中国设计师一起设计了“五角场”的构成:用三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两条马路:翔殷路、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湾地区的东部;五条放射主道之间,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如同蜘蛛网一样,结成密度平均的“棋盘状”道路网络。根据当时的设想,五角场将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二首都”(经济首都)。在民国31年,大成堂中药店在邯郸路开业;到民国34年淞沪路有烟杂店3家,饭店、点心店10余家。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抗战的陆续爆发,最终摧毁了五角场的繁荣梦。

注:大上海计划——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两年后,中国人自己的上海市政府决定实施“大上海计划”,建设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这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计划,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计划中划定上海东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余亩的土地为新上海市市中心区。研究上海建筑史的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娜塔莉博士曾说,据她查阅当时西方列强外交部的档案,殖民政府曾对这一“大上海计划”非常恐慌,认为这是对租界的包围。当时在上海东北角的这个荒僻之地规划了政治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建筑了中国风格的市政府大楼、图书馆、体育场;修建了5条呈辐射状的干道,分别连接北面的吴淞港、东边的虬江码头、西部的铁路总站、南侧的公共租界和西南的外滩。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 五角场地区的路名,颇能体现当时的“大上海计划”。按照计划,当时总共将构筑11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条“华”字马路,5条“民”字马路,10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条“海”字马路,15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个字。

岁月更迭、风云变幻,由于日本人的对华侵略,工程-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停止实施,不过日军对此计划“情有独钟”,1938年10月新制订的《上海大都市计划》也正是以《大上海计划》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亲日内容。后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时,“大上海计划”最终并未实施。当时的市政府大楼被人遗忘在体育学院的萋萋芳草之中。因而以后的许多年里,五角场一直是一个市区边角。 直到21世纪的降临,江湾—五角场终于开始彻底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上海城市副中心,北上海高端旗舰商业中心,繁华璀璨,五彩流光。

1930年代的上海市中心区规划——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完成了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间陆续建起了一座惊奇的上海新城,而它与租界中的另一个市中心遥遥相对。

旧上海特别市府大楼【A:今上海体育学院内】、上海市博物馆【B:今长海医院内】、上海市图书馆【C:今同济中学内】所构成的主题建筑群气势雄伟,是国内少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其在营建时亦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府办公大楼。旧市府大楼坐北朝南,博物馆、图书馆分立东西两翼,各相去1公里左右。

二、解放后的桎梏

解放后初期,成立了新市区供销合作社,有农民3416人入股。工厂、院校组建消费合作社。1954年,江湾区供销合作社并在翔殷路西搭建一批竹架简屋开店,经营百货、棉衣、五金、烟糖等大类商品后,翔殷路、淞沪路转角商店群形成。1955年淞沪路85号国营淞沪饭店建成,淞沪路、邯郸路转角商店群形成,成为以环岛为中心的商业群体雏形。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热潮中,420家私营商店分别被批准公私合营或参加合作商店。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区人流量增多,1987年后,环岛周围的社会“三产”发展,至1990年底,共有商店53家。商业面积11287平方米,资金741.93万元,从业人员1531人。

但是,改革开放并没有给五角场带来应有的繁荣,甚至直至20世纪末期,站在五角场中心位置,放眼望去,房屋布局依旧杂乱,车流、人流喧闹不堪,而踏入附近的店铺商场,也只是充斥着大量的中低档商品,大同小异,鱼龙混杂。曾经的五角场,就是老上海眼中的苏州河以北“下只角”地区的一块标识。

三、新世纪的重生

新世纪唤醒了五角场。随着被定位为上海城市副中心,五角场拥有了新的梦想:打造历史与时代有机交融、知识与产业联动发展,以科教服务为特色的智慧型城市副中心;分担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并服务于东北部地区。 “智慧”两字诠释了五角场“今生”的追求:借助人才、科研、知识密集的优势,将城区功能重新定义为“高科技产业”,并以“创智”为名展开布局,致力于将五角场建成一个具备科技、产权、信息交换功能的市场。五角场的新生,意味着“下只角”这样的称呼将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五角场,不仅是上海的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至2010年底商业体量也已经完全超越徐家汇。五角场不断兴起的各类高档商务楼,也使得它将成为上海下一个CBD中心。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