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青海省 > 海北州

青海省海北州历史沿革

古属羌地,与世居河西走廊的古老民族月氏(ròuzhī)人毗邻。

汉高祖六年(前201)月氏人遭匈奴人攻击,大部西迁,小部分南入祁连山,称小月氏,与海北地区羌人杂居。

西汉神爵元年(前61),置临羌县,今州境东南部属临羌县,隶金城郡。

新莽在今海晏县设置西海郡,治龙夷城(今海晏县三角城),今海晏、刚察县为西海郡辖区。

更始元年(23),郡废,复为羌地。

东汉永元十四年(102),移金城西部都尉驻此,今海晏、刚察县仍属之。

三国时,今海晏县属西平郡临羌县地,今州境其余地区仍为羌地。

西晋因之。

前凉时,分属西平郡长宁县、西平郡临羌县、祁连郡和鲜卑乙弗部(又称“乙弗勿敌国”)。

北魏时,州境大部为吐谷浑(tǔyùhún)国地,仅今门源县属西平郡西都县。

孝明帝孝昌二年(526),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入吐谷浑。

隋大业五年(609),破吐谷浑,在其故地置郡县,今刚察、海晏、祁连3县西海郡属宣德县。

隋亡,吐谷浑复其故地。

唐龙朔三年(663),入吐蕃。

北宋初属唃厮啰(ɡūsīluō)地方政权辖地。

崇宁三年(1104),分属湟州和吐蕃诸部。

政和六年(1116),北宋于此置震武军,治在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克图乡古城,隶熙河兰湟路。

元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隶宣政院。

明初州境大部分地区为藏族部落居地。

明洪武八年(1375),置罕东百户所于今刚察县,洪武三十年(1397),改为罕东卫。

罕东卫西移后,今刚察县隶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清雍正二年(1724),设大(dài)通卫于北大通城(今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隶西宁府,今门源全境和祁连县东部属之。

次年,分置和硕特北右旗、前左头旗、西右前旗、南左末旗、南右后旗、东上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或称西宁办事大臣)节制。

雍正五年(1727),又于卫治置大通镇。

雍正十三年(1735),裁大通镇改设大通协,归西宁镇总兵节制。

乾隆九年(1744),移大通卫治于白塔(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城关),今门源全境和祁连东部仍为大通卫辖地。

乾隆二十六年(1761),省卫置大通县,今门源全境和祁连东部属大通县,隶西宁府。

1917年,海晏属湟源县和都兰理事公署。

1929年,析置亹源县,直属于青海省,今刚察县为都兰理事公署辖区。

1937年,改设海晏设治局。

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

1943年,设海晏县,直属青海省。

1953年12月,设海北藏族自治区(地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亹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1955年,改海北藏族自治区为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1959年,改亹源回族自治县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1993年7月,州人民政府驻地迁至西海镇。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