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江西省 > 宜春市 > 宜丰县 > 黄岗镇 > 黄檗村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黄岗镇黄檗村概况

黄檗村位于江西省宜丰最西端黄岗镇境内。黄檗山主峰仙姑栋海拔1404米,为宜丰、万载、铜鼓三县交界。距宜丰县城约48公里,是唐宋盛极一时的著名禅宗道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祖庭

黄檗山原称鹫峰。曾有西域僧人住此峰,见山形如天竺鹫峰,故名鹫峰。唐开成年间(836—940),希运禅师得百丈正传后卓锡鹫峰。希运幼时出家于福建清县之黄檗山,为纪念家乡,于是将鹫峰改名为黄檗。

1488—1505年黄檗为广贤乡39都第9保。1928年平江起义后,共产党员连登甲回到宜丰黄檗村自己家乡秘密发展共产党员,翌年6月份成立中共黄檗支部,连登甲任书记。7月成立中共宜丰第一区委员会。1932—1938年设区、保甲,1949年10月全国解放。解放后,保设农会,分为下坪农会(辖坟背岭、店子里、南庄)和黄檗农会(辖圳下、丈里、五梅、瓦石、桐林、温山)归属芳溪区洞上乡管辖。1953年因各种原因划入黄岗,改名为下坪大队和黄檗大队。1968年下半年合社并队,将下坪大队并入黄檗大队,称黄檗大队。1984年,大队改为村,黄檗村部设立在黄檗寺内。2006年新建村部,设在丈里组境内。

黄檗村东邻黄陂村,南界万载,西界铜鼓,北邻汪家槽。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其中水田1123.3亩。林地18000亩,有居民228户,826人,全村均属山地,境内崇山峻岭,森林茂密,佛塔成林。下辖下坪、南庄、圳下、丈里、五梅、瓦石、桐林、温山8个自然村。村居内以杂姓为主。1966年湖南省水府庙水库大量移民到此,少数民族有3人,其中苗族2人,侗族1人,均为因婚迁而入。境内有电站3座,移动机塔1座,现有手机用户600多户,电脑宽带用户10多户,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60%。

全村现有教学点1个,幼儿园1个,农家超市1家,农家书屋1处,暂无卫生所。

【农业】

黄檗村有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田面积1123.3亩,粮食作为以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后大多数丈田都种植早稻和二季晚稻。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现全部改种一季晚稻,产量也从原来的每亩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0公斤。旱地主要种植辣椒、黄瓜、丝瓜、豆角、茄子、南瓜、红薯、土豆、西瓜、大蒜、白菜、萝卜等。2010年,农民自建黄檗禅茶叶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茶农10多户,茶叶种植面积100多亩。

【林业】

黄檗村现有森林面积18000亩,主要为毛竹林小部分成混交林,全村毛竹蓄积量有90万根。村民以砍伐毛竹、杉木为主要经济来源,附带竹笋加工产品出售。林权改革后,村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高涨,荒山荒地都大大改变面貌,成了一片一片杉木林。境内的珍贵树种有红豆杉、五角枫、梓薇树、银杏、樟木等品种多样。

【工商业】

解放初期有纸棚十多户,年产优质土纸600多担,因交通不便,全都靠人力肩挑过仙姑栋到铜鼓出售,文革时期停产。1984年由潭山老板来村承包新建竹筷厂一年。1990年兴建车木厂。1994年兴建拉丝厂,都因管理不善而停产。2000年再次兴办竹帘厂,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的主要经济支柱,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引进外资在下坪兴建宜丰县黄檗山寒婆泉纯净水厂,因竞争激烈等原因于2012年停止生产,现厂房、设备、手续齐全。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黄岗供销社在黄檗村设有商店一个,改革开放后,个体小卖部由原来的一个发展为6个,现在黄檗村部设有一个个体经营的小型超市,南杂日用百货、五金等一应俱全。

【畜牧水产】

黄檗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每年生猪存栏200多头,出栏100多头,耕牛存栏100头。近年来农户养马120多匹,用于高山竹木运输。养猪专业户、养羊专业户、养牛专业户、养鱼专业户不断涌现,畜牧水产业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果业】

黄檗村果业主要有柑橘、梨树、板栗,都是个体种植。广大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栽种各种果树,但都不成规模,大多数是自食或送人情用。

【水利】

黄檗村地处山区,森林覆盖面积广,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解放前,勤劳智慧的人们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明了碓子。解放后,全村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设施,开挖改造了大量水渠引水灌溉农田。2011年在县水务局的扶助下,新建U型槽1800米,保障了300亩水田的灌溉,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1982年黄檗村通过争资在中洲兴建了一座径流小水电站——中洲电站。中洲电站总投资10多万元,两条渠道,水头高80米,装机容量9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度。2001年由私人投资在下坪兴建龙头山电站,龙头山电站坝度16米,库容3.5万立方,装机容量500千瓦,总投资120万元,年发电量200万度。2003年农民自筹资金在圳下又兴建一座径流电站——圳下电站。圳下电站总投资60万元,水头高83米,装机容量160千瓦,年发电量50万度。这三座电站的建立,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水资源,既帮助解决了供电紧张的困难,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交通运输】

70年代以前,村民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当墟赶集全靠步行,现在村民出门用摩托车、中巴和小车,有3户农民购买了3辆大货车,用于短途运输,既方便群众,又致富自己,还有10多户农民自购挂车跑长途。至2013年9月止,全村有大型货车15部,小车26部,摩托车150多辆。2005年由县政府出资新修下坪至黄檗村6米宽水泥路面,至此黄檗至黄岗,黄檗至车上二条分岔路都是宽敞的水泥硬化路面,并全面贯通。

【文教卫生】

解放前,这里没有小学,穷苦农民的孩子没有书读,有钱人家的孩子请私塾。1953年设有下坪村小和黄檗村小二所村小。1968年下半年下坪村小并入黄檗村小,合并为黄檗村完小,有教师7人,下坪保留教学点,80年代中期撤销,学校设在五梅境内。

70年代初期,村完小还设有附中班。2004年下半年由于教学网点布局,黄檗小学4-6年级并入黄岗中心小学,保留1-3年级,2006年下半年3年级再次并入中心小学,保留1-2年级至今,称黄檗教学点。现在校舍设立在新村部,2013年8月新建起一栋公办幼儿园,预计2014年上半年可以招生开学。至今全村已有高中生40多人、中专生50多人,大专生10多人,本科生30多人,研究生3人,博士生1人。

1969年—1980年村内设有综合厂(打米厂、缝衣厂、篾工厂、医疗室、商店)。

60年代末,村里开始办合作医疗。当时赤脚医生3人,担负着全村人的医疗保健、防疫等卫生工作。80年代改为个体乡村诊所,因各种原因至2010年个体诊所搬走,至现在全村没有诊所,村民的小毛病治疗及不方便。

【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用竹篾照明,解放后开始用煤油点灯。80年代起改用水轮机发电照明、打米。2000年进行了农网改造,改用大电网供电照明,现在100%的村民用上了电灯,安装了电视,随着供电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脑、通信、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近年来,黄檗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全村至2013年,绝大部分村民用上了安全无污染的饮用水,建起了高楼大厦,推广了沼气和热水气。摩托车家家都有,部分村民还购买了小车。全村村民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历任村支书,大队长,村长名录:

党支部书记:连登甲李修林温连财易福寿

张贵嗣李观林潘明光卢海燕李文才李高新

大队长、村长:李修林兰德材温连财李观林

刘元芳张贵嗣熊庆昌李荣华张喜才李高新

李庆文

大事记

1957年由政府投资,全村人民开通了下坪至黄檗公路。

1959年新建黄檗大队,建筑面积640m2二层,1962年竣工,总投资1.5万元。

1973年集全村人民之力,人工开通下坪——黄陂公路。

1975年新建村小学,由村委会投资村民投劳新建,占地面积约1200m2,建筑面积约600m2,土木结构。

1981年兴建黄檗中洲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投资6万元。

1984年扩建礼堂、电影院,占地面积300m2,建筑面积260m2,投资1.2万元。

1990年兴建车木厂,厂房在村礼堂,投资1.5万元。

1992年拆除原教学楼,改建村小学校舍,占地面积1200m2,建筑面积600m2,砖混结构,总投资6万元。

1993年村中洲电站承包给个体经营,承包费1500元/年,承包期20年,电站发电并网。

1994年以股份制形式投资3.5万元兴办拉丝厂。

2000年新建下坪水泥钢筋桥,投资2.3万元。

2000年全村进行农电网改造,由上级投资,村支出3.5万元费用,农户投劳。原有电杆树线路,变压器无偿移交给车上供电所。

2000年开工兴建龙头山电站,装机500千瓦,私人合资兴建,投资120万元。

2002年县移动公司投资100多万元,村投资2.5万元,在兴建手机基站。

2003年村办竹帘厂,农户家庭式加工,村委会统一管理经营。

2003年私人投资60万元兴建圳下电站,装机160千瓦。

2005年由县政府投资140多万元,村投资民房拆迁征地款等6万多元,新修下坪——黄檗水泥路,全长3000米,宽6米,2006年竣工。

2006年新建村部办公楼,占地面积3000m2,建筑面积716m2,总投资43万元,2008年竣工。2009年正式搬迁办公,村教学点同时搬迁至村部上课。

2006年新建祖狮岭接龙桥,投资1万元。

2007年新建枧头坑桥2座,投资2.3万元。

2010年兴建村食堂,小学校舍各一层,建筑面积360m2,投资12万元。

2011年由台湾佛光山星云0师捐款100万元修建塔前水泥公路,全长480米。

2011年新建桐林桥,投资4.6万元。

2011年村委会投资2.3万元新建篮球场。

2012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80%农户均领取一套由国家免费提供的-接收设备。

2012年新建丈里桥,投资1.3万元。

2013年由国家投资约11万元,兴建黄檗幼儿园,2014年上半年可以招生开学。

2013年村委会争取县财政“一事一议”项目,投资5万元修建桐林水泥路,长200米,宽3米。县政府投资20多万元新修接桐林桥以下260米,宽4.5米公路硬化。

【历史遗迹与传说】

黄狗塔的来历

黄檗寺当年养了一条黄狗,那狗长得一身滚圆,见了寺内和尚摇摇尾巴,看到生人就汪汪大叫,看家护院,倒也认真。

有一天管事的和尚要到县城完钱粮,那黄狗尾巴摇个不停,也要跟着上路,怎么赶也不肯回去,那和尚无奈只好带它到县城,他们一同来到西门饭铺歇夜,那狗就睡在床前,那和尚心想,何必索性教它完粮,省得每年自己奔路。第二天,果然和粮房管事的说好,“黄檗寺完粮交天宝十二处”以后就由它来完粮,于是教它记住饭铺,粮房地点,要它以后独个来去。

第二年和尚把完粮的钞票、票据,卷在一起用小绳子扎在狗脖子上,那狗果然到那饭铺吃饭、歇息,到粮房完粮后,又自己回黄檗寺,年年如此,真是神奇之犬。

传说这条黄狗确实神奇,原建黄檗寺坐北向南,七幢进其中有一佛殿七丈之高,有一天早上寺内众僧还未用早膳,炊事员刚把饭甑端到饭厅,这条黄狗就“如狼似虎”猛赴饭甑翻盖,速把饭勺咬住腾飞奔跑,为取回饭勺,寺内全体众僧跟随这条黄狗大声叫喊:“黄狗不要跑”,并急速追赶,一场热闹情景,就在此刻,附近农夫也一齐跑出来看热闹,转眼间,云雾四起,乌云黑地,大风暴雨,雷鸣闪电,一场灾难来临。祸源:枧头坑“占山败”传说出“黄鳝精”山崩地裂,山洪暴发,水渺黄檗段,黄檗寺七幢进庙宇,就这样被山洪冲毁,只剩下最后一幢佛殿,黄狗咬饭勺,带救众僧和尚和附近农夫老幼生命安全的神奇传说甚广到迄今。“占山败”山洪暴发后,改名于“崩山败”。

再说这条黄狗,直到老死为止,死后和尚把它埋葬在黄檗塔前小中岭,做了一墓塔,叫黄狗塔,至今完好。

黄檗仙姑坛

在黄檗山主峰仙姑栋峰顶,建于清明末年,但具体何时已不可考,传说古代黄檗有一茶农上山顶采茶,掘出三个石菩萨,不得其解,乃部卦于黄檗寺僧,寺僧告之为,张、何、李三位仙姑,均生在七月初七,后人于是建坛祭祀,每年七月初七,宜丰、万载、铜鼓三县及湖南、湖北香客都到此朝拜,香火颇盛。

仙姑坛旁有一眼泉水,终年不干涸也不溢,说来也奇,四周山脉落差较大,山顶上有眼泉水涌流而出,传说很久前,七月初七,一次设坛祭祀中,有一朝拜信士人无意在此井泉里洗手,即刻泉水断流,井水变成泥浆水,无法饮用。在此情景下,洗手人即向三位仙姑朝拜道歉,转眼间井水变清,泉涌长流而出,神奇也。

油石塔盐盆石

在黄檗枧头坑河背小中岭,有一座“油石塔”出油,南庄四亩里河子旁,有一石“盐盆石”出盐。传说很久以前,黄檗寺内众僧及年逢清醮祭祀朝拜菩萨信士人等的食用油盐,其二石能全部供给够用,后来因有人用了二石出的油盐送了人情,油盐二石停流迄今。

接龙桥

位于黄檗祖狮岭,石桥名于“接龙桥”总长七丈有余三尺多宽,五墩四节,一丈余高,与山脉相连,接沿河石岸建筑内格十分和谐,顺着西方金带水抱黄檗段,顺流辰巽巳出吉方,改变了黄檗段的地貌环境,避开了不利因素,接龙桥的建筑,沿河石岸的砌结,于大清嘉庆十二年即公元一八0七年黄檗温山李家,李秉琳领头负全款建筑。传说竣工时来了一位男乞人,走过了一节桥,在场人多口杂,有人说接龙桥竣工,不能让这乞人先行过桥,就拦阻那乞人不能通行,就在这转眼间就不见那乞人了,后人才知道,传说是神仙下凡验桥,说来也奇,枧头坑“占山败”山洪暴发,水渺黄檗段,接龙桥也被这次山洪冲毁,只剩下那乞人走过了的那一节桥,至今完好。

夜合山

黄檗水口,南北两山对座,中间夹条小溪,景色之美。传说在以前每天晚上进入戌时,南北两山起始相合至翌日寅时才开,晚上行人无法通行,较于不便,进黄檗者必须走南庄“望虎楼”才能进入黄檗段。

于在乾隆五十四年即公元一七八九年,黄檗蛇形上李家李迪文携妻儿全家建筑一座“拱桥”。从此以后,南北两山停止夜合,拱桥至今完好,千秋永固之伟业。

传说之奇,就在拱桥竣工不久之年,敌军进攻黄檗,走到水口,看见一位男汉子坐在拱桥上,两脚坠下在小溪水里洗脚,脚上穿的草鞋一丈二尺长,身高腰壮无比,敌军见此情景,惊方失措,逃退后撤,就在中途路上“龙头山”被正规军阻击,一场恶战,敌军全军覆灭,传说其高汉子是天上神仙显身,救民保驾。

地理风水

地理环境对人种种形成的作用,风水也称堪舆,中国古人在择地而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堪舆相地讲究“藏风得水”。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的人是晋人郭璞、杨救贫,他们在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就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指察视地脉,山向水流,以定居地之吉凶,以便人们和谐地工作和生活,而藏着天地生气的地方,如何迎气、纳气、聚气。通过对宇宙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使人体之气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

黄檗温山老前辈李海洋在师公邓海昌师父邓仁元门下进师学徒,精通地理风水学,新昌万载远近闻名,后因年老,传教继子李良业、李庆业、张石等。为门徒艺精名声之广,后亲口真传后代直到至今,黄檗地理风水学永顺不衰而求精华。

唢呐“民间乐队”

唢呐是一各欢乐而宽心,老幼喜爱的乐器,也是婚丧喜事需用之乐之哀也。在解放后黄檗有几位青年爱好吹唢呐,就请了万载高村镇著名乐师郭0先生,传授唢呐手艺,后又到万载著名乐师,魏北垣老先生门下拜师学徒,师父传教了唢呐曲调以及响唢呐技巧。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终于黄檗村“唢呐”民间乐队人员正式组成,新昌万载请主顺广,至今不衰在旺。

虎形山

黄檗段田南虎形,坐东南向西北,纳前左侧西方及北方两溪合一,河水湾曲而来转辰巽巳出吉方,沿河石岸顺着河流似龙腾起伏而迎山,虎形坟墓至多,几乎成了坟群山,但其中一穴说来也奇,葬的是黄檗李家祖坟,李公河盛老大人,巽山乾向,其坟墓简朴,坟堂造形简单,占地不宽,竖立一小形石碑,但这碑会自动往前卧扫墓时竖正,过后同样前卧。虎形山中有一棵古老松树,高大壮观,生长茂盛,四季长青。站在树下眼望四方,风景特别喜人,直得一观。

寒婆井

这甘洌的泉水在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上古时候,位于黄檗山,原名鹫峰山下,下坪有户人家,母亲寒婆与儿子喜来相依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儿子在一起,寸步不离,可是不幸儿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单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渐退,干溜见底。寒婆更是悲戚,从此每天以泪洗脸,坐在泉井旁呼喊儿子名字,她的哭喊敬天地泣鬼神,感动了神灵,干溜的泉井汩汩的涌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儿子喜来的影像。寒婆的心从此也得到了安慰,泉水也变得更加清凉甘洌。凄美的母子连心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后人就把这口井叫做“寒婆井”。后来唐皇叔(即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在黄檗寺随希连法师学佛时也到寒婆井饮寒婆泉水,对泉水的清凉甘洌而大为赞赏。

“寻迹依稀寒婆井,千载未改是甘泉”。虽然今天的寒婆井只剩下遗址,但这天然清纯、冬暖夏凉,味道甘洌的泉水仍在滋养着一方水土们。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