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广东省 > 佛山市 > 顺德区 > 勒流街道 > 龙眼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龙眼村概况

龙眼村:龙眼村位于顺德区的勒良路与大良凤翔路交汇处,辖区总面积4.88平方公里,有石桥、联二、新联、下闸、永安、西街、岗头、中营、二阳、东阳共十个自然村,十一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936人,流动人口4500人。

龙眼村耕地面积有5000多亩,其中经过高标准整治的基塘有4537亩,耕地总体分为济农围、雁岗、木桥、吐库朗共4个区域。工业区面积有608亩,有厂企92家。2014年龙眼村工农业总产值6.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8亿元,农业产值1.5亿元。股份社可支配收入10382618.98元,资产办可支配收入300万元,上级政府下拨“两委”工资以及办公经费55万元,全年股东人均分配1800元。

龙眼村从西汉起建村,古称“龙渚”,“渚”为小洲,西汉时期以蚕岗和演水间的村落为中心称“瓮城堡”(后称石涌堡),龙眼属石涌堡所辖,后以“龙眼”代替“龙渚”,龙眼也因龙舟点睛民俗活动名闻远近,按照习俗,五月初一“起龙船”后,初三到龙眼太慰庙就须给龙船点睛,据说点过睛的龙船才能龙精虎猛,划起来飞快,至今,这习俗传承了六百多年历史,近年顺德及邻近地区的龙舟都会齐聚龙眼太尉庙参加“点睛”仪式。每年一度的龙眼点睛民俗都已成为龙眼村、本镇、本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品牌,在2013年时成功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宋代以来一直龙眼摇曳的千年古村。不仅缓缓迎来南迁的吕、梁、陆、李、周、余、杨、麦人家,更迎来不断走向前台的历史机缘。近代名人梁敦彦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为清政府首批留美幼童之一,与詹天佑为同窗,回国后被慈禧太后封为外务部尚书,负责清廷外交事务。黄萧养曾在龙眼村三杯酒大塘那个位置发动“揭杆起义”之人,至今那个位置仍保留了“点军”台和三个旗杆洞。

龙眼村的梁氏宗祠、吕氏宗祠、余家巷宅门、严静庵、太慰庙、古桥、石狮水埠头、天主教堂、蚝壳屋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还有经省文管会鉴定确定的贝坵遗址。其中太慰庙被称为龙舟“朝圣”之地。

龙眼村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环村涌是龙眼村的玉脉,它穿过居民聚中地、农业生产地,岸边广种绿树,河涌水质洁净,龙眼村设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河涌的日常保洁工作,让村民拥有清新、洁净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

山水相依,互交辉影。环村涌环绕3座原始生态山丘,分别为石岗山、永安山、圆岗山,而石岗山于2005年被提升改造为山体公园,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村委会逐步对其它的山丘进行提升改造。

龙眼村绿水青山已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此之外,还有引人入胜的龙眼“八景”(石桥头永安社的“古桥秋月”、小学边籍塘余家祠的“宝鸭穿莲”、江头队周家祠企岩的“壁上银灯”、马石洲的“草地无蚊”、沙葛头三丫涌口的“渔歌晚唱”、财神庙旱闸口的“竹荫前溪”、矗云里三丫涌迎泉社的“月影孤松”、玄通寺旧址的“古寺神钟”),这一切自然美景如诗如画,分外妖娆。龙眼村是“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A级卫生村”。在2013年抓住龙眼水乡建设的发展机遇,在年底开始,龙眼村以龙眼点睛文化与龙眼水乡风貌相结合,逐步环境提升改造、古村落活化。开展河涌整治工程,全面疏涌清淤;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项,分区域铺设了截污管网,截排生活污水,逐渐恢复水乡生态风貌。同时,打造文化历史内涵所需的承载空间和服务配套。

龙眼村的文体设施多样,有3个灯光篮球场、4个羽毛球场、1个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1个健身室、1个曲艺室、1个乒乓球室、1条休闲绿道、6个村民公园。村委会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利用村内的各类文体设施,开展形式各异的文体活动,如曲艺班、文体比赛、健身活动、烹饪班、瑜伽班、晚会表演等等,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龙眼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文化灿烂,将致力于生态环境提升改造而奋斗,全力打造生态龙眼。

龙眼村名人

梁敦彦

梁敦彦(1857~1924)梁敦彦,字崧生,广东顺德人。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同治十年(1872)被选送赴美国留学,是中国最早的官费留美学生之一。赴美后就读于小学、中学,考入耶鲁大学。光绪七年(18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