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福建省 > 宁德市 > 周宁县 > 七步镇 > 八蒲村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八蒲村概况

八蒲行政村,村委会驻八蒲自然村,为革命老区建制村。八蒲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八蒲见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的《三山志》中,其称之为“八坊”,并记载在此一百多年前,宋政府已在八蒲、后洋一带开采铅矿冶炼。民国29年,八蒲设保属七溪乡。1950年,设八蒲乡,属第四区(七步区)。1958年,撤区建乡,八蒲村属七步人民公社。1963年,设八蒲公社,属七步区。1966年,撤销区乡建制,八蒲属七步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八蒲属七步乡。位于七步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海拔540米。八蒲村地形奇特,俗称“背靠三村鼎锅形,太极溪水往东流”。八蒲村四周群山海波650—1000多米,西北和北边山腰上的后洋村和梨坪村,及南边山顶鞍上的岭头村,如处鼎墘;八蒲村所在地海拔540米,正好处于深翠山间的鼎锅中间。而八蒲溪自西向东呈“S”形从这鼎锅中央蜿蜒而过,俯视全村宛如一个巨大的阴阳鱼太极图,且“S”溪流与沿岸的水泥路一起正好将溪谷的村庄、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村辖内有洋厚、新厝、八蒲店、小东坑(畲族)4个自然村。共分11个村民小组,374户,1663人,其中常住680人。

八浦村森林资源丰富,其中耕地1228亩,林地面积4601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甘薯、毛竹、生姜、花生、黄豆、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等为主。其中毛竹是八蒲村的支柱产业,且被县列为毛竹示范片。八蒲地处三岔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心,梨外公路通车前,八蒲店有客店、饭店、点心店、货店、屠猪店、宰牛店、糕饼店、南京什果点、豆腐店、缝衣店等。寸登街街宽二三米,长十几米,店面林立,柜台高垒,店面与宅居相连,形成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的格局。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其也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心,1959年,在八蒲开采冰铜矿,两年后停产。1965年,县粉末冶金厂在八蒲建成投产,生产海绵铁,当年产值10.15万元,1970年改产汽车钢板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八蒲冶金、机械、化工行业进一步发展,1986年在原粉末冶金厂址建立铁合金厂,1987年6月投产,当年生产一级工业硅479吨,产值118.2万元,1988年产工业硅1062吨,产值263.7万元,创税利252万元。如今八蒲村还利用本地绿色资源发展养殖淡水鳗、兔、牛、鸡、鸭为主的养殖业。该村有铁合金厂1家、养鳗厂1家、竹制品加工厂1家、机砖厂1家、铸钢厂2家。八蒲村水资源丰富,辖内有1座九龙电站。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963元。现有完小1所(在校学生30人,老师教职工8人),村内有医疗所2个、文化阵地1个。八蒲村交通便捷,地处梨外线边(县道),从八蒲新厝村下游经过。八蒲通讯设施完善,通村道路及村内道路全面硬化。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797万元。外出务工经商510多人,创办企业120多家,年产值近12亿。在清朝时期有文举人1名,秀才3名;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老战士黄德友,现已故;有参加抗美援朝的赖三弟同志,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现已故,享年87。革命烈士有黄春平等。

八蒲村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远近闻名的有八蒲龙传说和祈雨文化。相传业龙生8子,其第八子即为八蒲龙,其父及七个哥哥皆被歹虎铡死,八蒲龙则被铡断尾巴,成为无尾龙,因龙溪村妇人说其为无尾狗,其怒连翻九个跟斗,而形成了如今的九龙漈瀑布群。八蒲龙曾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帮助康熙征台,并且被康熙封为“花鼓龙王”。而八蒲其独特的祈雨文化,俗称“前三,后四”,即全村设供斋戒三天,同时禁屠,禁食荤,禁碰雨具,在吉日用百米红线将密封在龙瓶的祈雨疏文缓缓放入龙井,如龙王答应行云布雨则井中有一水柱冲天,天降大雨,其后全村则要供斋戒4天来送龙王。相传祈雨疏文范本也来自八蒲龙。该村历史悠久,古建筑有黄氏宗祠、陈氏宗祠、八蒲堂、魏姑婆神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蒲登龙桥,东面溪域有鲤鱼朝天灵峰,西面溪域有仙人骑鹤的“情人谷”。

八蒲村登龙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水毁后,清康熙于五十六年(1717年)八蒲村民黄宠等募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生员黄廷元等募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武生黄高捷、张仕光重建;1986年村民饰修。桥长38米,宽4.9米,单孔净跨23.5米,离水高9米,桥台石砌,全桥用杉木建造,主拱骨架采用双层纵向斜平梁与横向连系梁组合的多边形结构。桥面木板上铺砌青砖以防火。桥上建单檐硬山顶廊屋,15开间,高4.5米,宽与桥同。桥中通道宽3.2米,两边设坐板,桥边廊壁开设通光孔,鱼鳞板雨披。桥中设神龛,梁柱题写诗词、楹联,以及修建者及募款数额。桥头分别以石阶连接旧路。登龙桥特殊而巧妙的结构造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其保存之完整,历史延续之久且建造之精美在宁德市乃至全国木拱廊屋桥中亦属少见,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