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村地处泉港区后龙镇中部,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生活区、北与南铺镇接壤,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多人。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区革命老区据点村之一。
土坑山川水丽,气脉纡舒,世代蕃衍旺盛,地灵人杰,村内共有古民居27座,但倒塌毁坏近半,现保存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古民居雕塑繁多: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和透雕;按内容分有山水、人物、化鸟、楼阁。雕塑线条鲜明,姿态万千,具有闽南建筑特色,在四周现代建筑的环绕下更添吸引力。其中刘百万的古居更具独特,是传统建筑的典型,深得古建筑专家学者的青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区政府将其建设成为民俗文化陈列馆,为土坑村又增加一道古文化特色。
村北的岩山是泉港名山之一。惠安县志载:“涂山岩容幽胜,象卷潮之势”。村南的“白石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宫内供奉海上女神妈祖,宫中雕刻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塑雕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地高超的雕刻艺术。村东有古戏台和数棵古榕树,树龄均逾过百年,茎壮根粗,枝叶茂盛,尤如一把攀天大伞,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土坑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清代谱牒载,中榜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多人。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刘端弘、刘端瑜和刘开泰等人。刘端弘和刘端瑜二者为明未清初土坑开族第十二世祖,刘端弘从事海上运输和贸易,成为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刘端弘在许厝港开设杉行成为巨商,两人发家致富后,在涂山大建宅院群,兴建文武学校.刘端弘兴建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兴建北文武馆“凌云斋”,鼓励族人学文习武。刘开泰为清代进士,后授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清朝期间,惠安县共出九个总兵,刘开泰为其中之一。
主要人文景观:
【古民居群】土坑刘氏始祖刘宗孔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莆田迁居土坑。明朝嘉靖年间,惠安知县叶春及编著的县志中记载:“涂坑府(土坑村古称‘涂坑’),会得人,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可见当时的土坑居民就已成规模,且错综繁复,外人入村容易迷失方向。如今古大厝坍塌近半,保存较完好的有15座,占地面积约有26860平方米,形成古民居群落。
【刘开泰祖厝】刘开泰祖厝亦称总兵府:为时任南赣总兵的刘开泰荣归故里后兴建的府邸。刘开泰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九岁中举,咸丰年间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当时惠安共有九个提督,刘开泰为其中之一。咸丰五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攻陷南赣,刘开泰叔侄三人连同他身边的一百多位刘姓族亲同时殉难,咸丰皇帝谥赐为“两世三忠”。
总兵府门前曾有高大的旗杆座、练功石、铠甲、石敢当和圣旨牌,府内大堂上挂有朝廷-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的“两世三忠”牌匾、刘开泰用过的80多斤重的长柄大刀等。可惜历经战乱和文革“破四旧”浩劫,大部分牌匾、书画或毁或失。仅有石圣旨牌现还存于祖祠之中,牌为辉绿岩所制,高约1米,两侧雕有“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隶书“圣旨”二字。
【凌云斋】凌云斋位于土坑村北,也称北文武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东面为二层楼房,西面为厅堂和庭围墙,门前有宽敞的砖埕。据说门前原植有榕树十八株,但现仅存五株,树高30多米,枝叶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成为土坑村一道天然屏障。
【选青斋】选青斋位于土坑村南,也称南文武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斋馆为庙堂建筑式样,边上有一处小巧精美的鱼塘拱桥,迄今有二百多年历史。门前有一株高达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树王,叶落时花满树,花谢时叶满枝。据说是族人刘肇元中进士时,皇帝御赐的树苗,刘肇元回乡后种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