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福建省 > 泉州市 > 南安市 > 水头镇 > 下店村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下店村概况

下店村在水头镇政府所在地西南3.5公里处,东临海,西接龙风村托板,南与石井联丰村交界,北邻山前、江崎二村。全村面积 7平方公里,辖下店、下邦、芒溪等3个自然村。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 1230户,常住人口5100人。下店在寿溪入海口的滨海之地,有村庄大道连接水石公路,交通便捷。下店与下邦(下枋、下坊)等古称华封,华封是下坊之谐音,早先下店大桥头(原是渡头,摆渡至下尾山)至下邦之间南北贯穿一条街道,有数十间商品小店,称店口街,是水头沿店口街至金门县的主要交通大道(官道),此街十分繁荣,南宋时期石井巡检司所在地就设在此街。随着大盈水头港、下店后埭港的淤塞沉积,港口贸易的逐渐衰落,巡检司的撤消,店口街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景象,于是世人把下坊、店口街各取首字称为下店之名沿用至今。宋代属南安县太平乡常安里下坊(下枋),元、明、清时期属南邑四十都,黄姓为四十都一甲,蔡姓为四甲,吴姓为五甲,民国十七年后分为下南保(辖下店村南畔及芒溪、前园两村),下北保(辖下店北畔及风吹鼓村)。解放初属江霞乡(归水头区管辖),1956年5月后划归石井区管辖,1958年成立星光联社,属红专公社。1960年成立江霞大队(属石井公社所辖区),1963年属康龙公社,1964年成立下店大队(属水头公社所辖),1984年改称下店村委会。唐宋以来,水头港海市发展兴盛,宋建炎四年(1130)官府设石井镇榷舶税,首任镇鉴朱松(大文豪、理学家朱熹之父)。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下坊(下枋)设置石井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港。下坊(下枋)昔日设有规模宏大的码头,绍兴四十年置管额(管理人员及兵员)160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至200人,至淳佑间(1124-1252年)有360人,为宋代泉南海防巡检管额最多的检司。下店黄姓清代有二名进士,现存进士厝二座,宗祠口进士旗杆台二个及进士黄大龄匾额一方。下店村有耕地2668亩,主种水稻、地瓜、花生、甘蔗、小麦、大豆等;有盐田1700亩,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食盐及工业用盐,还有少量的滩涂养殖。改革开放后,下店村社会经济发展甚快,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改以农以盐为主的经济结局,村民投资在社会所办企业及驻外单位每年纳税率达2000多万元。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建有不少别墅式楼房。下店村民全部为汉族,原先下店村有邱、王、陈、柳、蔡、洪、吴、伍、高、黄等姓氏,黄姓自聖林公宋末入住下店村至今已700多年的历史,传至29世,期间有派居水头风吹鼓、前园、长园、芒溪等村及同安巷东小龟山、金门金沙镇西园村,还有台湾等外地区。随着时间推移,下店村其他姓氏或迁移,或改姓,现有居民中,大部分以黄姓为主,兼有小部分姓吴、姓蔡。现辖区内尚有洪厝头、邱厝尾、伍厝涵、高厝围等旧址。下邦村姓蔡,芒溪村姓黄。下店有佛教建筑莲溪寺,供奉三世尊佛、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萻萨等。该寺1925年由清凉师(下店人,俗名黄海憨,早年出家厦门妙释寺)民间筹资,用自家土地房屋翻建,最先供奉妙释寺分炉观音,2006年由港澳乡亲、华侨、华人及村中乡贤捐资300多万重新翻建,现建成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名闻遐迩新寺宇。有道教建筑寿溪宫,供奉主神黄府大人(王爷公),大人姓黄名伟,字孟伟,号逸所,金门县金沙镇汶水头人,明正德甲戌科(1514年)进士,学醇行粹,与朱监、李聪、蔡清、陈深、张岳、林同、顾珀、吴铨、林胜之被称为“温陵十子”,观政刑部升郞中,出守南雄、松江,有惠政。后与俞大猷主持泉州赈事,大公无私,劳瘁过度,以身殉职,被褒为品德完人。金门有民谣称文章蔡复一,品德黄逸所。殁役后,下店乡为之建庙造像供奉,岁时祭祀长盛不衰。两岸开放后,2005年2006年连续了两年下店曾组织数百人诣金门黄大人陵墓祭扫、凭吊先贤。域内还有尊王庙、颜崗庙、辅德宫、水尾宫等都是村民道教活动场所。下店地处沿海,华侨出国时间早,人数多,据统计全村有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近6000人之多,广大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身居异乡胸怀故土,乐利群生,慷慨捐输造福桑梓。自解放迄今,累计捐献下店村公益、慈善事业有1000多万元,为改变下店村面貌起了关键性作用。下店村教学设施十分齐全。下店小学于2005年经华侨、港澳乡亲及村中乡贤热心奉献,捐资300多万翻新建设2幢三层教学楼、幼儿班学园及学生大礼堂,并修建6000多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添置电脑教室设备等,教育教学质量逐渐提升,为国家提供很多优秀人才。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