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时期为万安乡万安里、苏田里及安香里的一部分。
明代至清末为苏田里、万安里。
清宣统二年(1910年),福清县划五镇,渔溪为五镇之一。
1927年设第六区渔溪区。
1935年设第二区署渔溪,辖东张区、渔溪区、江阴区。
1939年辖渔溪、江阴。
1943年划渔溪镇,辖渔溪、上迳、新厝、江阴的6个乡。
1949年9月20日,建立第五区,辖渔溪镇光贤乡(新厝硋灶)、江阴乡。
1952年7月设第五区,辖渔溪镇及渔溪、上迳10个乡。
1955年9月设渔溪区,辖19乡、1镇、198村。
1956年4月,设渔溪区,辖渔溪镇及渔溪、上迳、新厝、江阴的14个乡。
1958年9月6日,渔溪区改为渔溪乡,辖渔溪、上迳、新厝、江阴。
1959年4月设渔溪人民公社,辖渔溪、上迳、新厝、江阴。
1961年7月,调整为渔溪、上迳、新厝、江阴人民公社。
1984年9月5日,渔溪人民公社改为渔溪镇,辖上张、步上、联华、侨丰、渔溪、前亭、上郑、双墩、苏田、南升、建新、东际、钟前、下里、柳厝、红山、水头、后朋、后岐、后屿(村委会)及渔溪居委会。
2008年7月撤销镇区渔溪社区居委会,整合设立虞阳社区居委会、渔江社区居委会。
渔溪镇不仅有“鱼米之乡”之称,更有“龙眼之乡”美誉。相传,在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年之间(1884——1894年),渔溪人将兴化一带的良种与本地品种进行嫁接,遂繁衍出一代传一代的绝佳果实。当下正是龙眼的收
仓夷(1921-1946),原名郑贻进,乳名吓礼,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人,新加坡归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放弃学业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战争。在过了两年流浪生活后,于1939年4月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