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安徽省 > 池州市 > 东至县 > 尧渡镇 > 黄泥村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黄泥村概况

黄泥村地处东至县城南四公里,面积约十九平方公里,东邻尧渡新河,南邻良田村、西村村,西邻铜顶村,北邻樟术村、梅山村,206国道、安景高速南北横贯。现有十四个村民小组,人口1874人,山塘一座,与樟术村共用小二型水库一座,耕地面积700余亩,山场面积24000亩,人均年收入6000元,贯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区,因大片黄颜色泥土而得村名“黄泥”。

自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黄泥村随国家形势的变化而得到自身发展,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1999年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近几年的“三农”政策,黄泥村的发展迅速,全村吃上了安全饮用水,新田山塘坝体的除险加固、河堰的建设维修、各组沟渠的兴建,以及其它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使黄泥村农业收成得到了保障,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穷山恶水育人才”,黄泥小学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发展。1999年前学校只有七间破旧平房教室和一幢教师办公住宿为一体的平房,就是这样一所乡村普通小学,铸造了一大批人才,先后有近百人考取了二本以上的学校,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高宝霖同志现在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上海办事处工作,从事的袜业进出口事业,在亚洲居领先位子,高时汉同志在广州卫星通信局工作,已是我国天文行业的骨干力量。小学教学楼于1999年筹建,2001年工程完工,工程造价二十一万元。在筹建工作中,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其中上级拨款十万元,各界人士捐款四万余元,值得一提的是高宝霖同志和已故的台胞高煌同志在当时个人资助高达一万元,黄泥村部办公楼2008年建成使用,改变了黄泥历史以来无固定办公场所的状况。

生态经济的发展,黄泥从无到有,从初建到上规模,到目前为止已建成近二百口沼气池,成为池州市目前沼气池拥有量最多的村。2002年国家农业部授予黄泥为“发展沼气项目村”,目前大部分村民已将沼气池、猪圈、厕所建成三位一体模式,即卫生又美化了环境。

黄泥村的林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从林业“三定”以后,村民自主造林,面积达几千余亩,如今村民已尝到了甜头,造林的积极性更高,除管理好原有的林山外,现仍在扩大造林面积,因集体经济薄弱,村林场多年无管理,2010年黄泥村压缩开支,挤出资金5万余元投入山场管理,现树木长势旺盛。

最近十年,黄泥村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农村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目前正朝“以工代农”的模式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收入现来自于经商及外出务工等,经济增长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住的是楼房、机动车代替人力车,目前已有近五分之一农户购买私家车,家用高档电器已走进普通农户家中。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经商观念发生了变化,村原老支书洪晓龙同志以多年县城经商经验现在黄泥村办起了“黄泥农家乐园”,成为黄泥村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其实,黄泥旅游景点很多,至今仍未被很好的开发,黄泥小学以北约100米206国道旁一棵古老朴树,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其外观奇特,树围两成年人难以相抱,该树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因而至今未曾被破坏,现生长完好,已申请古树保护。另一棵具有特色的松树生长在冲山把口处,其外形似黄山松,树围二米多,估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枝繁叶茂,很有观赏价值。最具有特色的还数距里程村庄二公里名为洗澡盆山淌,该山淌水源充足,河水清澈透明,河沟石头光滑如玉,其中有一处石头形状好的巨形澡盆,旁边石头中留有许多一尺多长的脚印,传说是神仙路过此地留下的,两边的山头奇形怪异,八十年代联户造林现此山头已林木丛生。

黄泥村从八十年代至今,人口增减浮动不大,基本持平,党员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988年全村29名党员现发展为49名,且年轻党员和妇女党员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职村两委5人,均具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如今的黄泥,国家重点项目增多了,环境优化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把握机遇,建设新黄泥已势在必行,我们共同期待着黄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返回电脑版